精神病学临床量表5:抑郁体验问卷(DEQ)

Sunday, October 6, 2019

小全编辑

全科之窗|ABC平台编辑

2270

10/6/2019 12:00:00 AM

抑郁体验问卷(DEQ)(Blatt的66题版本)(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心理动力理论家Blatt假定各种类型的抑郁都是客体表象发展受损造成的,据此他提出了以人格为基础的两种抑郁类型。为了测量抑郁的这2个维度,Blatt及其同事于1976年研制了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DEQ)。自DEQ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内有关DEQ的研究较少,1993年刘平将其翻译成中文量表,刘秀菊、孟宪璋和姚树桥等对DEQ进行过相关研究。
(Blatt编制,刘秀菊、孟宪璋修订)
指导语:

以下列出一些与个人特点和素质有关的陈述。逐条阅读并确定您是否同意以及程度如何。如果您完全同意,选7,如果强烈反对,选1,如果您觉得介乎两者之间,请在1与7之间选择适合您的任一数字。中间值是4,当您的态度不偏不倚或不能确定时,可选此值。

1=强烈反对,2=比较反对,3=稍微反对,4=既不反对也不同意,5=稍微同意,6=比较同意,7=完全同意

1 .我尽可能高地为自己设定目标。 1 2 3 4 5 6 7
2. 没有周围人的支持,我将会感到孤立无援。 1 2 3 4 5 6 7
3. 我容易满足于目前的计划和目标,从不去追求更高的目标。1 2 3 4 5 6 7
4. 我有时觉得自己很高大,有时却又觉得自己很渺小。1 2 3 4 5 6 7
5. 当我与别人形成了密切的关系,我从来没有唯恐失去的感觉。 1 2 3 4 5 6 7
6. 我迫切需要只有别人才能提供的东西。 1 2 3 4 5 6 7
7 .我常发觉自己不能按自己的标准或理想行事。 1 2 3 4 5 6 7
8. 我感到我总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 2 3 4 5 6 7
9. 与人缺少长久的关系并不让我优虑。 1 2 3 4 5 6 7
10. 如果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我会觉得没有价值。 1 2 3 4 5 6 7
11. 许多时候我觉得孤立无援。 1 2 3 4 5 6 7
12. 我很少担心自己的言行会遭到非议。 1 2 3 4 5 6 7
13. 在我目前的状况与我的希望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 1 2 3 4 5 6 7
14. 我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快乐。 1 2 3 4 5 6 7
15. 我觉得有许多责任必须承担。 1 2 3 4 5 6 7
16. 我有时感到内心“空虚”。 1 2 3 4 5 6 7
17. 我不易满足于现状。 1 2 3 4 5 6 7
18. 我不在乎是否达到了别人的要求. 1 2 3 4 5 6 7
19. 当感到寂寞时我会变得恐慌。 1 2 3 4 5 6 7
20. 假如失去一个很亲密的朋友,我会觉得好像是失去了自身的某个重要的部分。 1 2 3 4 5 6 7
21. 不管我犯过多少错误人们都不会将我拒之门外。 1 2 3 4 5 6 7
22. 我难于中断使我不愉快的关系。 1 2 3 4 5 6 7
23. 我常常担心会有失去亲密朋友的危险。 1 2 3 4 5 6 7
24. 别人对我要求太高。 1 2 3 4 5 6 7
25 .跟别人一道时,我容易低估或“贱卖”自己。 1 2 3 4 5 6 7
26. 我不大在乎别人怎样报答。 1 2 3 4 5 6 7
27. 两个人的关系不管多么亲密,仍会有摩擦和冲突。 1 2 3 4 5 6 7
28. 我对被别人拒绝的暗示非常敏感。  1 2 3 4 5 6 7
29. 我的成功对家庭很重要。 1 2 3 4 5 6 7
30. 我常常觉得自己令人失望。  1 2 3 4 5 6 7
31. 当别人惹我发火时,我会让他(她)知道我的感受。 1 2 3 4 5 6 7
32. 我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取悦或帮助周围的人。 1 2 3 4 5 6 7
33. 我精力(能力、力量)充沛。 1 2 3 4 5 6 7
34. 我发觉很难对朋友的清求说“不” 。  1 2 3 4 5 6 7
35. 在一种密切的关系中我绝不会真正感到安全. 1 2 3 4 5 6 7
36. 我对自己的看法常常改变,有时感到自己完美无缺,有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 2 3 4 5 6 7
37. 我常因处境改变而恐惧。  1 2 3 4 5 6 7
38. 即便最亲近的人即将离去,我也一样能自己生活下去。 1 2 3 4 5 6 7
39. 人们必须坚持不牌地追求他人的爱:也就是说,爱必须争取。 1 2 3 4 5 6 7
40. 我对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感受特别敏感。 1 2 3 4 5 6 7
41 .我常因自己的言行而内疚。 1 2 3 4 5 6 7
42. 我是一个独立性强的人。 1 2 3 4 5 6 7
43. 我常感到有罪。 1 2 3 4 5 6 7
44. 我想我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一个具有“多种侧面”的人。 1 2 3 4 5 6 7
45. 我十分担心会冒犯或伤害我所亲近的人。 1 2 3 4 5 6 7
46. 发怒会使我惊慌失措。 1 2 3 4 5 6 7
47. 重要的不是你的身份而是你所取得的成就。 1 2 3 4 5 6 7
48.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都感觉良好. 1 2 3 4 5 6 7
49. 我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和问题放到一边,全身心地关心别人的感受与何题。 1 2 3 4 5 6 7
50. 假如一个我所关心的人冲我发火,我将担心他会离我而去。 1 2 3 4 5 6 7
51. 当要担负重要责任时,我会感到不自在。 1 2 3 4 5 6 7
52. 与朋友吵架后,我必须尽快承认错误。 1 2 3 4 5 6 7
53. 我不愿承认自身的弱点。 1 2 3 4 5 6 7

54. 重要的是我喜欢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我的工作是否得到称赞。 1 2 3 4 5 6 7
55. 与人争吵后,我会感到非常孤独。 1 2 3 4 5 6 7
56. 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我很注意别人能给我什么。 1 2 3 4 5 6 7
57. 我很少想到我的家庭。 1 2 3 4 5 6 7
58. 我对亲友的感受时常改变,有时感到怒发冲冠,有时却又柔情似水,情意绵绵。  1 2 3 4 5 6 7
59. 我的言行对周围的人影响很大。1 2 3 4 5 6 7
60. 我有时感到自己“特别”。 1 2 3 4 5 6 7
61. 我成长在一个极端封闭的家庭中。1 2 3 4 5 6 7
62. 我对自己和自己的成就十分满意。 1 2 3 4 5 6 7
63. 我希望能从亲友那儿得到许多东西。1 2 3 4 5 6 7
64. 我倾向于对自己过分严厉。 1 2 3 4 5 6 7
65. 独自呆着一点也不令我心烦。 1 2 3 4 5 6 7
66. 我经常用推则或目标来对照自己。 1 2 3 4 5 6 7

【概述】

心理动力理论家Blatt假定各种类型的抑郁都是客体表象发展受损造成的,据此他提出了以人格为基础的两种抑郁类型。即:

①情感依附型抑郁(anaclitic de-pression),其特征为显著的无助感、需求感、害怕被遗弃和依赖他人,

②内射型抑郁(introjective depression),其特征为自己的标准过分严格,自罪感、无价值感和自尊心丧失。

情感依附型抑郁反映了较低水平的客体关系,在临床上表现为寻求亲近和宽慰人心的身体接触。

内射型抑郁反映了较高的内化水平,但是以强烈的心灵内部的冲突为代价。

情感依附型抑郁反映了关系问题:关系贫乏、不成熟的联结。

内射型抑郁反映了自主性问题:与自我界定的斗争,不能取得自我有效性。

可悲的是,这两类问题不是互相排斥的,最严重的抑郁病人表现了2个领域的问题。

为了测量抑郁的这2个维度,Blatt及其同事于1976年研制了抑郁体验问卷(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DEQ)。

自DEQ问世以来,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国内有关DEQ的研究较少,1993年刘平将其翻译成中文量表,刘秀菊、孟宪璋和姚树桥等对DEQ进行过相关研究。


【内容及实施方法】

DEQ是一个自评量表,初始问卷包括66个Likert型条目,询问受试者对自身及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每个叙述都按7级回答,从“强烈反对”到“完全同意”,中值为4。

Blatt等将该问卷做了主成分分析,采取正交旋转,形成了3个因子。第一因子反映情感依附型抑郁,指向与人交往的人格特性,命名为依赖性(dependent);第二因子反映内射型抑郁,指向自我批评性人格特征,命名为自我批评性(self-critical);第三因子代表了自我安全感的渴求及骄傲等,命名为有效性(efficacy)。

使用DEQ初始问卷评分时,按照Blatt等的标准样本计算出每个条目的标准分,再乘以各条目对各分量表的因子加权值,得出的各条目分的总和就是该分量表得分。这种加权值在男女之间是不一致的。

鉴于这种计分方法太过复杂和烦琐.Welkowitz和Bond于1985年根据因子分析的因子负荷情况来确定条目,这样全量表有20个条目归入依赖性分量表(DEQ-Q),15个归入自我批评分量表(DEQ-I),8个归人有效性分量表(DEQ-E)共保留了43个条目,其他23个条目放弃。

此后DEQ又经历了多次改版,主要有Blatt的适用于青少年的DEQ-A(DEQ-adolescence),Clarke精神病研究所的Bagby修订的CIP(Clarke institute of psy-chiatry)量表,以及McGill大学的Santor等(1997)修订的30条目的McGill量表。在这些研究中,3个因子都是DEQ的基本结构。但最近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构模型。

在Keys,Gina Louise的研究中,采用了评估依赖和自我批评个体的方式,对条目内容进行了修订,然后在460名大学生中同时施测DEQ和Beck抑郁问卷(BDI).因素分析结果既生成了三因子(自我批评、依赖、有效)模型,也生成了五因子(自我批评、人际敏感、依赖、高标推、满意)模型。五因子好像对人格模式和抑郁的易感性提供了更丰富和更好的概念模型。

在国内,刘秀菊、孟宪璋(2006)对大学生样本的研究中,采用主成分最大正交旋转,结果也提取出5个因子(自我批评、人际敏感、依赖、自主性和满意)。


【测量学指标】

1985年,Welkowitz等进行的研究样本为心理系大学生他们得出的分量表a系数为:依赖性0.81,自我批评0.865,有效性0.72。

1989年.Klein对病人和正常人的研究中,间隔5或13周重测时依赖与自我批评分量表的重测相关值分别为0.81-0.89和0.68?0.83。临床病人6个月后随访重测所得3个分表的重测相关性分别为0.64,0.61和0.69。

Blatt等(1982)的研究发现不管是在临床还是在非临床人群中,DEQ依赖和自我批评因子都与抑郁的标准测量[贝克抑郁问卷(BDI)、抑郁自评量表(SDS)]显著相关。然而,自我批评因子存在强相关(r=0.65),而依赖因子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0.3)。

Fazaa等(2003)与有自杀企图的大学生进行了会谈,结果显示:与依赖型相比,自我批评者的个体有更强烈的死亡意图,他们的自杀尝试更有致命性。自我批评的个体也更容易因为心灵内部的压力而企图自杀,具有明显的逃跑动机。相对照,依赖的个体更容易因人际压力自杀,他们自杀的动机是传达某种不幸。

Powers等(2004)对大学生进行了有关“自我批评和完美主义隐蔽和明显的表达”的多重测量与分析,认为:自我批评者的完美主义和高的个人标准是目前隐蔽抑郁测量的基础。

刘秀菊、孟宪璋(2006)对DEQ进行了因子分析,三因子结构的方差解释率很低,只有32%。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一个五因子结构(自我批评、无助、依赖、自主和满意),包含33个条目,方差解释率达到60%°研究的正式样本为广州市两所高校的学生372例,男女性别构成比大致相当,年龄18-28岁,平均21.19±3.44岁;文化程度为大专者260名,大专以上者为112名.自我批评、无助、依赖、自主性和满意5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65~0.79,全量表的a系数为0.81。对30例样本间隔4周进行重测,自我批评、无助、依赖、自主性和满意5个因子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1,0.88,0.85,0.82和0.87.

抑郁体验问卷5个因子都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显著相关,其中自我批评因子和SDS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08;其次是无助因子,为0.382;依赖因子与SDS的相关为0.252.自主性因子为0.298量满意因子与SDS呈显著负相关,为-0.148.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Welkowitz的计分系统(表4-2)的结构包括3个因子,它们是依赖、自我批评和有效性。依赖因子包括的条目主要是外部指向性的,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包含关注被抛弃、感觉孤独和无助、想与他人亲密、依赖他人等主题,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意而避免伤害或冒犯他人。

表4-2Wedlkowitz等(1985)修订的DEQ评分系统中3个分表所涉及的条目序号

依赖

自我批评

有效

弃去

2

7

1

3

9b

11

14

4

10

13

15

5

18b

16

24

6

19

17

33

8

20

27

42

12

22

30

59

21

23

35

60

25

26b

36

 

29

28

37

 

31

32

43

 

39

34

53

 

40

38b

56

 

44

41

58

 

47

45

62b

 

48

46

 

 

49

50

 

 

51

52

 

 

54

55

 

 

57

65b

 

 

61


 

 

63

 

 

 

64

 

 

 

66

注:“弃去”栏中的条目不包含在Welkowitz等的评分系统之中,题号后标注“b”的这些条目采用反序计分

自我批评性因子包括的条目主要是内部指向性的,反映了对内疚、空虚、无助、不满和不安全的关注,对不能满足自我设定的、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和标准而感到担忧和压力,对自己和他人矛盾,倾向于承担责任和自责。

有效性因子是抑郁的一种拮抗因素,包括的条目表明对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自信,独立且有责任感,对个人的成就感到自豪和满意。

刘秀菊、孟宪璋(2006)五因子结构中(计分系统见表4-3)的自我批评和满意因子与三因子结构的第一和第三因子吻合,无助因子大致与三因子结构的依赖因子对应。

自我批评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当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或期望时内疚、自责和对自我不满意,

关注赞美和认可量无助因子,反映当与他人的关系面临丧失或破裂时的孤独无助感,

依赖因子,反映了被试者对他人的情感依赖;

自主因子,反映了自我界定问题,自我不能获得统一稳定结构,在夸大和贬低的两极摆动;

满意因子,反映的是对自己的潜力和能力自信,独立且有责任感,对个人的成就感到自豪和满意。

 *4-3刘秀菊、孟亮玲修订的DEQ5个因子条目序号

自我批评

无助

依赖

自主性

满意

7

2

6

4

9b

10

19

56

36

12

11

23

57

44

18b

13

45

63

58

21

16

46

 

60

48

22

50

 

 

62b

30

51

 

 

 

35

55

 

 

 

37

 

 

 

 

41

 

 

 

 

注,题号后标注“b”的这些条目采用反序计分

372例样本各因子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自我批评36.47±9.48,无助29.15±8.77,依赖10.17士3.16,自主性18.44±5.89,满意22.84±5.45。

实证研究主要涉及对抑郁症状、自杀观念及行为、完美主义等的研究.结果提示:自我批评与抑郁关系最为密切,自我批评的个体存在着严厉或苛刻的客体认同,他们有更强烈的死亡意图,自杀尝试更有致命性。

(盂宪璋 刘秀菊)

参考文献

[1] Welkowitz J,Lish JD,Bond RN.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Revision and valid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89-94

[2]  BlattSJ.Thedestructivenessofperfectionism:Implicationsforthetreatmentofdepression.AmericanPsychologist,1995,5011003-1020

[3]  Keys,Louise G.An application of hermeneutics in the refinement of the Depressive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UMI,1999:995-437

[4]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05-209

[5]  NormanFazaaMA,StewartPD?DependencyandSelf-CriticismasPredictorsofSuicidalBehavior.SuicideandLife-ThreateningBehavior,2003,33:172-185

[6]  PowersTA,ZuroffDC,TopciuRA.CovertandOvertExpressionsofSelf-criticismandPerfectionismandTheirRelationtoDepreBaion.EuropeanJournalofPersonality,2004,18:61-72

以上内容来源《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是2010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晓阳。该书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