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

12/12/2018

上海卫计委

上海卫计委

785

12/12/2018 12:00:00 AM

改革开放40年,上海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织牢织密一张城市健康守护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上海卫生健康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为全国医改先行先试,勇挑重担,为全国卫生健康事业创下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之基。

改革开放40年,是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40年,更是市民健康获得感满满的40年:人均期望寿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2.77岁提高到83.37岁,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3.01/10万,婴儿死亡率3.71‰,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积极应对“甲肝”,成功抗击“非典”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全国率先消除血吸虫、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疟疾等疾病;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272家,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每个郊区至少有一所三级医院;上海已成为异地患者流入最多的省份,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首创医联体、家庭医生制度、“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开疾病预防、卫生监管改革之先河。在被誉为健康界“奥林匹克”的第九届全球健康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称赞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为全面回顾40年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传承发扬40年卫生改革的精神财富,激励全市卫生系统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与文汇报社联合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推选活动。经过基层推荐申报、入围项目遴选、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推选产生了“上海卫生改革发展20件事”,个个在全国具有创新、引领意义。

它们是:

1、上海成功抗击“非典”等传染病,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

2、上海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医联体

3、上海率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4、上海大力推进郊区三级医院建设,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5、上海大力加强医养结合和老年护理,积极推进康复医院转型

6、上海倾情支援七省区市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7、上海深化爱国卫生运动,率先开展控烟,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8、上海持续打造学科人才高地,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9、上海推进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妇幼健康水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10、上海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全国推广

11、上海加快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标准的话语权

12、上海在全国首创少儿互助医疗保障模式

13、上海“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影响深远,全面破除“以药养医”

14、援外医疗搭建中非友谊之桥,海外中医中心落实“一带一路”倡议

15、上海建成国内最大规模城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16、上海在全国开创疾病预防、卫生监管改革先河,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推进“放管服”改革

17、上海健康信息化助力医改、惠及百姓

18、上海开创全国“医研产”自主创新模式,实现中国“智”造,攻克重大疾病

19、上海推动儿科医学事业发展,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落户申城

20、上海率先在全国探索用电视纪实手段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40年筚路蓝缕,40年攻坚克难,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对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筑牢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屏障,树立“上海典范”

1988年,全城动员、防控“甲肝”;2003年“非典”,周密部署、防治有序,无医护人员感染、无社区传播、无群体爆发;2013年,在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立即启动联防联控和应急预案Ⅲ级响应,成为全国典范,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考察组充分肯定抗击重大传染病的“上海模式”。“非典”拉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序幕,15年来连续四轮建设,上海公共卫生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优到精”的飞跃。

上海建成国内最大城市院前急救体系。开通“962120”康复专线,构建水陆空立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标准化的医疗急救体系。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6公里,每3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平均反应时间12分钟,为历史最好水平。着力提升卫生应急保障水平,成功保障APEC峰会、世博会、进博会等大型活动。由东方医院承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为全球第一支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按照“均等、基本、惠民”的原则,市民可免费获得12大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上海预防接种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9%以上。本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1978年的1700.60/10万,降低到2017年的161.31/10万,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上海率先设立妇幼生命救治网,即“5+6”市级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五轮“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一系列控烟令,打造“无烟世博”、“无烟上海”,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无烟日奖”。

二、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形成“上海模式”

上海始终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结构、优布局、强基层、补短板、升能级,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能级。

一是建立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一、二、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海现有5272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床位13.78万张,医生数7.03万人,护士数8.62万人,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52.13.4倍。上海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拥有三级医院50家,其中三甲医院32家,18家三甲医院名列全国医院排名榜前一百位,一批国际医院应运而生。

二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开业,成为沪上首家落户郊区的三甲医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华山北院、市六东院相继开业,新华崇明分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中山青浦分院和金山医院不断提升能级和水平,让郊区居民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三是强基层,率先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1997年起连续13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全市共有注册家庭医生8291人,按常住人口达每万人口3.3名,已实现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满意度连续两年居“沪上十大行业服务质量测评”首位。有630万居民与医疗机构“1+1+1”签约,区级医院和社区门急诊总量占全市的60.1%,居民就医重心下沉。

四是补齐短板、整合资源。针对儿科资源短缺,建立覆盖全市的五大儿科医联体;部分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康复和老年护理机构;推进医养结合,在28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建设整合型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创设临终关怀和安宁疗护模式,让生命“最后一站”充满温情。

五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遴选推广一批“简便验廉”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市24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中医科。在全国首创“名中医工作室”传承模式。

三、打造医学学科和人才高地,形成“上海品牌”

1994年,设立医学发展基金,大力推进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人才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梯队建设计划;1999年“医苑新星”选拔100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临床医师重点培养,启动“上海卫生系统领先学科建设计划”。通过不懈努力,培养了35位两院院士,造就了血液病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心血管病学等16项优势学科和38个临床医学中心,成为国际国内一流的疑难疾病诊治中心。王振义院士、王正敏院士、陈赛娟院士、葛均波院士、樊嘉院士、郑民华教授等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性突破。

人才培养,既要“顶天”,立足国际前沿;也要“立地”,夯实基层基础。2006年起,上海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2010年又在全国率先实施“社会人”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制度上保证临床医师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超过1.3万名住院医师获得培训合格证书,其中1500余名全科医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住院医师规培“上海模式”在全国推广,专业规范培养医生的国家制度正式建立。

四、改革创新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上海经验”影响深远

上世纪90年代初,医疗市场化背景下,医疗费用出现较快增长的势头。如何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如何把完善医院补偿机制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结合起来?1994年,上海提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制定医药费用增长率控制标准,改善收费结构,降低药品、检查收费,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当年,上海医疗费用增长势头即得到有效遏制,这一举措也为上海职工医疗保险的平稳出台创造了条件,被中央领导高度评价,堪称卫生政策的经典案例,政策思路被全国多地沿用至今。

进入21世纪,上海坚持公立医院姓“公”,着力形成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实施医药分开,全面实现公立医疗机构药品价格零加成,破除“以药养医”;规划引导,形成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分工的良好格局,完善政府投入补偿机制;创新监管,建立大数据支撑、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综合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预算约束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现代医院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决整治“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切断药品与医院、医务人员间的利益关联;重构秩序,构建签约服务,逐步建立有序转诊和上下联动就医流程,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提升健康医疗内涵水平。

五、建设应用全民覆盖健康信息平台,体现“上海智慧”

“上海健康信息网”工程于2011年启动,现已建成“1+1+16”的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地区。打造“上海健康云”平台,提供家庭医生签约、体检、预约转诊等全程健康服务管理。“闵行捷医”APP提供区内分时预约挂号、移动支付、智能导诊、排队叫号等服务。

全市积极推进“健康+互联网”发展深度融合,支撑政府管理精细化、医院内部流程再造和患者服务改善,实现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与患者就医体验“双提升”。全市各区建设影像、临床检验、心电三大诊断中心,组建“互联网+”区域集约化医疗服务中心,让居民在社区检查,由上级医院诊断,方便就医,降低负担。

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开展国际国内卫生援建,亮出“上海名片”

从《急诊室的故事》、《人间世》到《听·院长说》《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上海相继推出多部“全国首创”医疗纪实电视作品,实现收视率多次同时段全国第一、视频点击量数亿人次、豆瓣网评分9.7分等骄人记录,引导和谐医患关系构建。

上海精准健康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口七省区市健康扶贫取得明显成效。新疆喀什二院和西藏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对口支援模式全国推广,上海城市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1975年起,上海承担了向摩洛哥派遣医疗队的任务,至今已派遣医疗队员1748人次,开展诊治近600万人次。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国-捷克中医中心”,该项目是全国卫生领域第一批“一带一路”项目。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确立了中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四十年卫生改革发展成就斐然,更给我们留下宝贵启示:要牢固树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理念,始终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永远把人民健康放在心上。

要坚持预防为主,推动以疾病治疗为主转向全面健康促进,把健康融入万策,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基础,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以学科和人才建设为龙头,把医学科技创新和推进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紧密结合。

坚持科学整合卫生资源,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健康效用。

坚持创新运行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补偿机制。

坚持“互联网+健康医疗”,推进“人工智能”运用,探索大数据应用,满足个性化、精准化健康医疗服务需求。

坚持加强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产业,全力打响上海健康服务品牌。

我们将大步迈向“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新时代,努力建成以一流医学教育、一流医学科研、一流医疗服务体系、一流医学人才队伍、一流医疗保障制度、一流公共卫生服务、一流应急处置网络、一流国际交流合作“八个一流”为内涵的亚洲医学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