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老年医疗模式:变纺锤形为哑铃形

8/20/2018

880

8/20/2018 12:00:00 AM

源文件发表时间:2013年12月2日
  [导读]中国快速老龄化。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50年将达到4.3亿,3个人里会有1个老年人。有报道显示,我国慢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70%以上。老年人的未来谁照护?如何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依?近日召开的第十届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论坛上,众多卫生领域管理者、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构建完善的老年卫生服务体系。然而,当前我国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支离的,服务模式是碎片化的。改革与变化迫在眉睫。
  老年卫生资源散和乱
  1.资源严重缺乏。
  郭积勇(北京市卫生局巡视员):现有医疗机构还不能较好应对老人急症和慢性病的恢复,及失能老人的长期临床和临终关怀需求。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共有各级老年医院和临终关怀医院23个,床位3409张。北京市现在常住人口是2000万,按测算老年护理编制床位应达到10万张,老年长期照护卫生资源严重缺乏。
  目前各个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老年院等都可提供一定的老年病的急性期医疗服务。但缺乏急性后期的中期照顾服务,长期照顾服务和生命末期老人的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服务。
  2.无真正老年病院。
  田志军(北京市东城区老年医院副院长):老年医院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目前没有一个说法,无法享受医保政策。据了解,我国老年医疗机构不是太多,全国老年医院就94所,有老年病科的医院,全国5000家,并且94家老年病院是大医院转来的保健院、干部疗养院,真正建设的老年病院还是没有的。
  北京市2000年成立老年病院后,各区县共计15家老年病院,有些区县连老年病医院的牌子都没有。目前,老年人看病跟普通人一样:到各医院看专科,没有一家医院能解决全程问题。综合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护理、社区,各自为战,没有一个部门将其整合起来。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健康体系怎么做还没有答案。
  3.老年人看病乱。
  宋岳涛(北京老年医院老研所副所长):过去说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但实际上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看病乱,没有规范的老年医疗服务模式。现在强调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二级综合医院、三级综合医院要建老年病科,但是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4.家庭医疗还是禁区。
  郭积勇:现在法律严格禁止家庭医疗,如果做了,是违法。但是这些禁区如果不突破,就不能实现家庭契约式服务,不能上门服务。如何将上门服务合法化是个重要问题。同时,如何减少医疗工作中的风险也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否则,我们有些事情想得挺好,可操作性却不强。
 
  让“医养结合”真正落地
  郭积勇
  现在有的养老院建成后,有些老人不愿意去,这与其医疗条件有很大关系。医疗如何与养老相结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建议:
  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探索为养老服务机构中的老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老年医疗服务。
  实现老年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无缝衔接,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与社区托老所进行合作,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的便捷对接。
  实现资格认证、福利待遇和考核政策等方面的均等化,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和福利机构相同的资格认证和注册考试政策。
  扶助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尽可能支持老人长期护理建设,建立长期护理机制,鼓励家庭成员、街坊、邻居积极参与老年长期照护服务,定期开展老年长期照护关爱行动。
 
  起码应建五大网络
  宋岳涛
  现在,由于老年医疗服务模式是急性期医疗服务模式,前期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和慢病防控比较薄弱,后期的中期照护、长期照护、临终关怀也是很薄弱的,这样造成急性期医疗服务很大,两头的很小,是一种纺锤形医疗服务模式。
  构建以老年医院为中心的区域老年卫生服务网络,要尽可能追求一种哑铃形医疗服务模式,把急性期医疗服务改为前期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做中期照护、长期照护、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这样不会把急性期医院床位做得很紧张。具体来讲应该建设以下5大网络,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1.职能网络。相应机构要管理老年人。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建立一个管理老年的处室。每一个区县,每一个街道也要有相应的管理老年的处室或人员。
  2.服务机构网络。有卫生保健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卫生保健机构有区县级保健服务机构,每个区县有老年卫生医疗指导中心。医疗服务机构有老年康复院、护理院,还有临终关怀院等等。构建一个以老年医院为区域中心的老年区域集团。
  3.信息管理网络。要有一个区域的信息网络,并将其扩大到整个国家的老年信息化管理网络。信息化管理网络包括健康档案,疾病的诊疗信息,最终把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动态化管理。
  4.人才队伍网络。涉及到管理人才、全科医生、老年保健人才、老年护理人才等等。建立老年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团队。
  5.健康支撑网络。涉及到研究机构、高等医学院校、老龄委、学会和协会等。建立老年长期护理保险,老年意外伤害保险。
 
  这样管理居家老人
  王建辉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探索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以此为基础,以中医药为特色,以家庭医生式服务为基础,以信息化管理为支撑,以家庭保健员为抓手,初步形成一个中医药服务、责任制管理、信息化支撑为特色的居家老人健康管理新模式,尤重发挥家庭医生和家庭保健员的作用。
  签约者近半是老年慢病患者 目前东城区常住人口91.9万,签约达到46万人,超过了50%。这些签约的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忠实使用者,签约对象里老年人占42%,且大部分是老年慢病患者。
  以家庭保健员为抓手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大型综合专科医院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我们把一些专家也纳入团队。对家庭保健员,我们先培养,再考试,考试完了以后发证书。目前,已经培养16000多人。
  照护老年慢病患者,全科医生是主体,专科医生是骨干,患者家庭成员的督导也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家人管理的积极性肯定比医生高。比如老头高血压了,把老伴培养好,告诉她如何管理,怎么少吃盐,怎么运动,怎么心情舒畅,老头的依从性会变好。
  个体精细化管理 慢病的精细化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老年人的精细化管理。一个慢病老人身上实际可能有几种病,为此我们把病人作为整体来看待,精细化管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体化服务方案并据此执行。此外,还给老人建个人生活方式档案,身高、腰臀比,体重指数,以及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等都进行评分,这是个体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