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的诊所也需要战略思维?

7/23/2025

小全

11

7/23/2025 2:15:00 PM

在中国医疗行业的传统认知中,基层诊所的角色一向被简化为“看病卖药”。几十年来,无数诊所依靠这种“自给自足式”的运作方式生存下来,有的甚至做得风生水起。正因如此,一提到“诊所也要有战略思维”,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小题大做。

 

今天的时代变了。尤其是在新医改深入推进、医保控费持续加码、AI技术重塑行业格局的大背景下,曾经那种凭借资源关系或地段优势生存下来的诊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许多老板困惑不解:“诊所明明服务没变,为什么患者却越来越少?”这并不是诊所服务变差,而是整个医疗生态发生了“战略级”的方向转变。如果诊所依旧抱守传统、缺乏战略思维,很可能陷入“多干多亏、越努力越痛苦”的恶性循环。

 

一、时代变局:

诊所传统逻辑正在全面失效

 

(一)公立医疗的下沉与分流效应

 

过去,很多诊所的患者来源是周边居民的“就近看病需求”。而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强基层”战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布局,并在服务能力、价格优势和医保覆盖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竞争优势。例如,同样是看感冒,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能开医保处方,还能挂号便捷、报销比例高,患者自然会流向更“正规”的机构。

 

而这种变化是系统性的,是国家医疗布局的核心逻辑——以公立体系为主导,推动基层首诊制。这意味着,诊所“站在马路边就有病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过去,很多诊所的患者来源是周边居民的“就近看病需求”。而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强基层”战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布局,并在服务能力、价格优势和医保覆盖方面形成了系统性竞争优势。例如,同样是看感冒,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能开医保处方,还能挂号便捷、报销比例高,患者自然会流向更“正规”的机构。

 

而这种变化是系统性的,是国家医疗布局的核心逻辑——以公立体系为主导,推动基层首诊制。这意味着,诊所“站在马路边就有病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二)药品零差价政策动摇了盈利基石

 

更严重的是,药品零加成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是多数诊所最稳定的盈利模式,而今这一模式被政策直接掐断。以前通过高毛利药品支撑运营的诊所,现在必须面对“卖药不挣钱,看病也没多少人来”的现实。尤其在医保控费、处方外流限制的环境下,不仅处方药难拿、利润空间也被极度压缩。

 

这些制度性变革已经不是“营销加强”或“人员培训”能解决的,它从根本上撼动了诊所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

 

二、战略缺位:

多数诊所困于战术层的“勤奋”陷阱

 

许多诊所经营者是医生出身,讲究“技术为本”“服务至上”,他们勤勉踏实,早出晚归,但仍困在收入不稳、增长乏力的困境中。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战略视角。

 

战略是什么?战略不是“多干活”,而是“干对事”。缺乏战略的诊所,即便每一项业务都尽心尽力,依然可能被行业趋势和制度变迁吞噬。

 

(一)战术对战略的误解

 

许多诊所把“开拓项目”“提升服务”“增加营销”当作战略,其实这只是战术层面的微调。真正的战略,是关于方向选择、核心定位、服务重构与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

 

比如,一个靠慢病复诊维持运营的诊所,未来如何面对数字化处方平台的冲击?一个靠儿科吸引流量的诊所,如何防范冬季流感一过,患者断崖式下跌的风险?这些都不是战术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战略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活下来”也需要战略

 

很多诊所老板觉得,战略是大医院、大集团才该考虑的。其实恰恰相反:资源有限的小诊所更需要战略,因为你没有“试错成本”。

 

只有通过战略思维找到“差异化定位”,形成自己的护城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活下来、走下去、活得好。

 

三、战略重构:

诊所必须成为“社区健康前哨站”

 

在今天的医疗生态中,诊所不应该再是简单的“看病卖药作坊”,而应转型为“社区健康管理前哨站”。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应对医疗结构性变革的唯一出路。

 

(一)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

 

诊所的功能边界必须扩展。过去的目标是“治病”;今天的目标应该是“防病于未然,管病于未发”。例如,开展慢病监测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康复指导、中医调理、心理疏导、亚健康干预等,都是提升诊所“价值锚点”的重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客户健康数据的持续管理与干预,诊所可以变成居民的“健康陪伴者”,建立长久信任,形成稳定的服务关系。

 

(二)从单点服务转向一体化管理

 

传统诊所是“患者来了才服务”,未来诊所应主动出击,建立患者数据库,提供“周期性管理”。

 

比如: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提醒与指标跟踪;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随访;为儿童建立生长发育曲线、营养方案、疫苗提醒等。

 

这些都不是单次治疗的“交易型服务”,而是长期关系的“订阅型服务”。

 

(三)从“赚钱靠药”转向“赚钱靠服务价值”

 

当“以药养医”时代终结,诊所必须靠专业服务挣钱。这就要求诊所要有明确的核心产品体系和清晰的收费路径。

 

例如,构建“儿童科学长高门诊”“中老年健康调理中心”“女性慢病管理诊室”“免疫力提升专科”等特色产品,明确评估+方案+服务的价值链条,通过服务赢得收入。

 

在服务价值中盈利,而不是靠药品利润生存,这是未来诊所必须走出的转型路径。

 

四、战略升级的四大路径:

诊所可参考的行动框架

 

针对当前基层诊所的现实处境,医院管理专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战略重构:

 

(一)重新界定定位:清楚“为谁服务”

 

每家诊所都应回答两个基本问题:我的目标人群是谁?我为他们提供什么独特价值?

 

比如,你的诊所位于新建小区,就应该重点服务30-50岁的家庭人群,设计“家庭医生套餐”;如果诊所位于农村,可重点发展慢病随访与老年健康管理。

 

(二)重构产品结构:打造核心服务模型

 

传统诊所产品结构是“看什么病就开什么药”。而新战略下,诊所应将服务产品化、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完整的“诊疗+评估+跟踪+服务”闭环。如“儿童增高评估+骨龄检测+营养指导+方案执行+月度回访”成为一个完整的收费服务模块。

 

(三)数字化赋能:建立数据闭环能力

 

未来诊所的竞争,不再是谁药卖得多,而是谁掌握了更多“健康数据+服务路径”。通过搭建轻量化CRM系统、使用AI问诊工具、引入健康可穿戴设备,构建健康画像、服务轨迹与决策路径,打造数据驱动型诊所运营模型。

 

(四)联合商业保险:开启支付新路径

 

诊所还可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探索“诊所+险企”模式。例如,为慢病客户提供健康管理套餐,由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额支付,这不仅拓展支付端,也增强患者粘性。

 

五、未来展望:有战略,才有未来

 

未来三年,将是基层诊所洗牌重构的关键窗口期。没有战略的诊所,将被趋势淘汰;拥有战略的诊所,将成为“社区健康平台”的主角。

 

诊所老板要从“事务型”角色中跳出来,提升为“设计型、运营型”角色,把诊所当作一家“微型健康公司”来运营,用企业战略视角看待每一个服务流程、每一项产品设计、每一次患者转化。

 

在AI、医保、政策、资本交织的变革中,诊所不是末端,而是入口;不是附属,而是主角。

 

未来已来,战略为王。诊所唯有具备战略思维,才能在巨变中找准方向,在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在风口浪尖中穿越周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中国基层力量”。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