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行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8/3/2019

国家健康委

国家健康委

1132

8/3/2019 12:00:00 AM

桂熠: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并且持续关注健康中国行动解读的系列发布会。健康中国行动包括三大板块15项行动,第一个板块是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是针对影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包括了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六个专项行动,前面五个行动已经做了专项的解读,今天我们召开第一个板块最后一个专项行动——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新闻发布会。


营造健康环境是居民健康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刘霞,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陶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参加本次发布会,我是主持人,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发展规划处桂熠。非常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来参加我们这次发布会。下面我们有请崔钢巡视员对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有关情况作介绍。


崔钢: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主要内容。健康环境是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占到17%。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不仅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许多都与环境密切相关,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而且影响程度日益凸显。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以全社会公众为关注对象,重点围绕影响健康的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问题,室内污染等家居环境风险,道路交通伤害等社会环境危险因素倡导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担建设健康环境的责任,给出健康防护和应对建议,并提出应采取的主要举措,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全民参与,共担责任、共享成果。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以人的健康为本。健康的环境,不仅涉及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的治理,更紧贴居民生活方式,如日常化学品及消费品的使用、垃圾分类和固体废弃物处置,还包括与环境密切相关的道路交通事故伤害、跌倒、溺水、中毒等内容。本行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与语言,把健康环境理念和要求融入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主要包括行动目标、个人和家庭行动、社会和政府行动四个方面,简化一下可以用“6,7,6,7”来概括。


第一个“6”,是指六项目标。包括2个结果性目标和4个倡导性目标。2个结果性目标分别是,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4个倡导性目标主要是针对个人和社会,分别从实施垃圾分类、防治室内空气污染、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防灾防震等应急演练、提高居民防护意识和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倡导性要求。


第一个“7”,是对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建议,归纳为“七要七不要”。“七要”是:要提高环境与健康素养;要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抵制环境污染行为;倡导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关注和减少室(车)内空气污染;要做好户外健康防护;要尽量购买带有绿色标志的装饰装修材料、家具及节能标识的家电产品、家用化学品;要积极实施垃圾分类并及时清理,将固体废弃物(废电池、过期药品等)主动投放到相应的回收地点及设施中。


“七不要”是:尽量不要焚烧垃圾秸秆,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重污染天气时禁止露天烧烤;少购买使用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塑料管等易造成污染的用品;少购买使用过度包装产品,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冬季设置温度不高于20摄氏度,夏季设置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不要疲劳驾驶、超速行驶、酒后驾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不提倡在天然水域游泳,下雨时不宜在室外游泳,避护雷电;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卫生间、浴室、开放的水源边。



第二个“6”,是对社会发起的健康倡导,归纳为“六加强六鼓励”。


六加强”是: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社区健康公约和健康守则等行为规范;要加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监测和管理,如集中空调清洗、游泳场所消毒及时换水,张贴预防跌倒、触电、溺水等警示标识,预防意外事故;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要加强企业环保责任落实,管理维护好污染治理装置,污染物排放必须符合环保标准;要加强宣传和普及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加强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培训。


“六鼓励”是:鼓励社区大力开展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活动;鼓励将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纳入“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标准;鼓励引导志愿者参与,指导社区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企业建立消费品有害物质限量披露及质量安全事故监测和报告制度;鼓励室内健身场所等公共场所应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同时采用新风装置;鼓励用人单位充分考虑职工健康需要,为职工提供健康支持性环境。


第二个“7”,是政府及部门要落实的七项具体工作。


一是制定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规范和评价指标,打造卫生城镇升级版。


二是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土壤等环境健康影响监测与评价,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健康风险预警以及防护干预研究,加强伤害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控环境污染相关疾病。


三是普及环境健康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健康的良好氛围。开展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和科普宣传工作。


四是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工程设施投入、管理和维护,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固体废弃物回收设施的投入,加强废弃物分类处置管理。


五是组织实施交通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提高交通安全技术标准,加强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减少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体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区域防灾抗灾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


六是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加强装饰装修材料、日用化学品、儿童玩具和用品等消费品的安全性评价,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加强消费品绿色安全认证,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强制报告制度。


七是加强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和健康防护攻关研究,着力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指导公众做好健康防护。


以上是健康环境行动的主要内容。健康环境关系到每个人,关系到全社会,不仅涉及到我们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各相关部门、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我们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方共同动员起来、行动起来,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健康环境的倡导者、传播者、实践者,最后大家共同成为受益者。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桂熠:

谢谢崔钢巡视员的详细介绍,让我们大家一起先从个人和家庭能做到的“七要七不要”做起,共同促进我们形成有利于促进健康的环境。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提问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


健康报记者:

当前国家高位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中,卫生健康委采取了哪些措施?另外,您刚才介绍了健康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从保护健康的角度来讲,在室内和公共场所方面,未来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崔钢:

谢谢你对这方面工作的关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的基础上,又在全面认真地履行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职责,同时我们也制定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以加强环境与健康的工作。涉及到我们落实的工作,主要是这样几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重点加强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空气污染等环境健康影响的监测与评价。截至目前,我们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饮用水监测方面的工作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市县。另外,这项工作在95%的乡镇已经基本全覆盖了,除了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对于空气污染大家也非常关注,比如雾霾的监测,雾霾对健康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加紧开展这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工作,我们在全国所有省份都覆盖了,同时在84个城市设立了164个监测点来加强研究,来观察分析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跟群众健康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在农村也开展了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的监测,在全国700个县14000个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第二,不断完善跟环境健康因素重要相关的标准,比如目前我们正在牵头组织开展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这两个跟大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标准的修订工作,应该说这两个标准大家都非常关注,因为这是跟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正在加紧研究。从目前的进度看,争取明年把更符合规范、更易于操作、更科学的标准公布出来,便于执法单位、执行单位遵照执行。


第三,强化环境与健康的科学支撑,推进大气重污染与治理方面的攻关研究,比如说京津冀以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问题,比如“重污染天气”对特定人群、普通人群的生物效应产生的影响,以及是否对急性呼吸道疾病有影响。


第四,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环境与健康的专项调查,包括土壤因素,因为土壤是很多农作物,吃的很多的食品都是从这里面提供,是不是有一个很好的、基本的生长环境。这些调查实际上都是为我们打赢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等提供一个不断完善的制定策略和更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通过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来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不断改善我们身边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在农村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一方面加强农户的改厕,减少垃圾、污水、粪便等等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在树立广大居民群众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行动实际也是建立和倡导这些意识的过程。


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抓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组织落实,全面有序地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主要从这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制度,开展人体生物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为完善防治策略和制定针对性更强的关键技术措施和干预措施来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


二是强化公共场所的环境,我们外部环境有“大环境”,比如空气的“大环境”;公共场所如大型商场,简单地称作“中环境”,还有日常生活工作的“小环境”,我们要加强这些环境的健康工作。在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的基础上,强化公共场所卫生评价和室内环境健康的风险评估。同时,要开展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开展健康场所的建设。


三是开展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健康风险预测预警以及适宜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综合利用。此外,还要加强中医药对环境污染、健康防护干预措施的研究。


四是加强公众科普和宣传,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指导公众做好健康防护,比如怎样正规的使用口罩,比如选择什么样的空气净化器,更有针对性、防护措施更好等等,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风险。最后,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的建设,强化城市环境健康的管理,发动群众不断改善环境,推进医疗机构包括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分类的管理和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源和环境健康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的健康。


以上就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前期的工作和下一步我们主要开展的几点。公共卫生健康工作是个系统工作,不仅关系到你我,包括政府部门,和在座的媒体朋友都有关,你们在这里也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发动、积极倡导健康的环境意识,希望朋友们在健康中国行动推进里、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里,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谢谢。


中国人口报记者:

陶院士,除了室外的空气污染外,大家也非常关心室内的空气污染,您能否说明一下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大家应该如何防止室内空气污染造成的这种危害?谢谢。


陶澍:

谢谢你的问题。最近这些年,大家对室外空气的关注度都很高,对室内空气的认识仍然非常不足,攻坚战到目前为止,室外空气质量是明显改善的,这两年的数据全国都看到同样的现象,显然跟我们这些年采取的行动有关系。我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室内,前两年做的全国成人和儿童行为调查里显示,大概有22个小时以上是在室内度过的,所以仅仅解决了室外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小部分。


我们通常说室内空气污染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是没有明显排出源,另外一种是室内有排放源。当室内没有排出源的时候,室内空气主要受室外空气的影响,这个影响会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我们曾经测过,在2014年那场非常重的灰霾时,室外空气是700多个微克/立方米,室内空气测的是500多微克/立方米,跟室外空气是很接近的。


用学术的话说是光程比较短,你看到的空间比较有限,室外污染200到300微克/立方米的时候,看着是灰蒙蒙的,室内仍然是窗明几净,你以为关窗能挡住这些东西,但大部分情况是挡不住的,因为室内外的交换,即便你把门窗都紧闭,这个交换仍然是比较频繁的,所以室外污染严重的时候,室内污染的程度并不低。


大家习惯出门戴口罩,如果室内没有净化装置,戴口罩的效益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下,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当然是在室内装净化器,新风系统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当然成本相对会高一点。一般的净化器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能够比较明显地降低室内空气的污染,这是每个人自己都可以做的事情。


更重要的室内空气污染是自身有排出源的情况,比较熟悉的吸烟污染,室内装修造成的污染,还有做饭、炒菜的时候油烟也会排出很多污染物,这是城里人比较关注的。


更多室内污染源是来自固体燃烧,包括散煤,也包括秸秆和薪柴,基本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农村,尤其是西北、西南、东北,还是大量使用生物质燃料来做饭和取暖,当然也包括华北地区的煤是比较多的。


我们刚刚完成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农村能源调查里,我们得到的数据是非常高的,比方说一次PM2.5的排放,家里做饭取暖的排放会占到全部总排放的1/3,它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会影响室外空气质量,同时直接的影响就是室内空气质量。


城里人比较关心室内空气,一说室内空气大家会讲装修,会讲甲醛。其实从健康危害来说,直接来自燃烧的PM2.5导致的健康危害远远超过平时大家熟悉的甲醛的危害,包括苯系物的危害等等,但是这些主要发生在农村。


一方面,大家对室内空气的关注不够,另一方面,农村的整体对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在座的媒体,我是希望你们更多地宣传,让农村老百姓也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因为这次的行动计划里面有鼓励提倡清洁取暖和做饭,这是个非常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在华北地区近几年平均农村室内PM2.5会在大概200微克/立方米左右,在“2+26清洁取暖计划”之前,会导致明显改善,但是目前的计划仅限于“2+26”地区,而农村的老百姓又意识不到这是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是健康的问题。


除了自我保护之外,其实政府也可以做些事情,“2+26”的煤改电、煤改气,包括现在又进一步推行的北方清洁取暖计划,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措施,这些计划我们也做过估算,可以大幅度改善农村地区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很多健康危害因素,这是可以做到的。


在清洁取暖的同时,不要忘记清洁做饭。东部地区这些年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近20年里,清洁做饭的比例大幅度上升,1992年的时候大概只有8%的样子,农村是用电和气做饭的,到了2012年的时候,数据已经上升到将近60%,2017年已经有70%是清洁做饭的,但是仍然还有30%是用固体燃料做饭,而且地方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用秸秆、薪柴、煤,也希望将来国家能够再推动一下清洁做饭的计划,因为清洁做饭比清洁取暖成本是要低的,清洁做饭相对便宜一些,只是那些不发达地区老百姓生活水平相对比较低,所以他们大量还是用免费的生物质燃料来做饭。


非常感谢媒体对这个问题的关心,也希望借你们的平台,借你们的声音,让我们农村的老百姓有更多的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知道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健康时报记者:

我想问一下刘霞秘书长,这次健康中国行动中明确提到,到2020年和2023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请问该如何发挥学会和专业机构在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及其健康环境行动中的作用?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陶教授,您怎么看待如今雾霾治理的情况?谢谢。


刘霞:

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的提问,也非常感谢您关注我们学会这样的科技社团在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中发挥的作用。


我先介绍一下学会的职能,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科协组织包括学会,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总体要求,要求我们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这四个职能其实就是我们学会今后的职责定位。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科普两翼”论断,他提出来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我们国家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就像大鸟的两个翅膀,车的两个轮,缺一不可,把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我们学会也是认真学习领会这些精神,把科普工作纳入学会的一个核心工作业务来抓。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在推进健康中国,尤其是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今天以学会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中华预防医学会是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最大的科技社团。大家知道,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而且这次健康中国行动也是凸显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工作方针。我们感到,学会的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倍感振奋。中华预防医学会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提升群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


第一,我们要加强组织动员,整合凝聚专家力量。学会是汇集专家智库资源的最好载体,我们学会在2018年就成立了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由会长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亲自担任委员会的主任,整合和指导学会的整体工作。另外我们也组建了一系列科普专家团队,在每个分支机构也都明确了科普联络员,定期有工作机制,要提交原创的科普作品。可以说,我们学会已经成为科普素材的生产基地,在今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当中,这些科技社团尤其是学会会发挥科普素材提供的支撑作用。


第二,丰富科普内容,加大科普宣传。我们有个先天的好条件,中华预防医学会现在已经成立了80多个分支机构了,我们有环境卫生分会、消毒分会、农村饮水与环境卫生专委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还有刚才您提到了医院,就是医疗垃圾,是陶院士提的,有医院感染控制分会,还有伤害预防控制专委会,以及呼吸疾病防控专委会,这都是跟雾霾防止有关的,我们还有健康生活方式与社区卫生的分会等分支机构,都与提升群众的环境健康素养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有健康促进与教育分会和健康传播分会,在这两个分会里面,汇聚了大量精通传播宣传的专家,他们一方面起到了对我们这些科研专家的培训,一方面起到了科普转化的作用。其实在前期,这些分支机构已经开展了大量针对环境科普的宣传,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整合这些分支机构的力量,提出权威、科学的环境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类制定公众环境健康防护指南,供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中国等平台发布宣传,同时也利用学会的工作网络加以传播和推广。


第三,我们建立了一个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创新科普的热忱。2018年,我们学会决定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下设立一个科普奖,今年就开始评选第一批科普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科技人员、科技工作者能够创作出好的科普作品,产生好的传播效果,也会得到科技奖。我今天也在这里号召一下,在座很多媒体朋友,在你们持续关注健康中国的过程中做了好的作品,也欢迎你们申报我们学会的科技奖。我就针对你的问题作这样的回答,谢谢。


陶澍:

第二个问题。这两年室外灰霾问题情况应该是比较好的,大家也都能够感受得到,公布的数据也能看到,是在下降的。但是这背后还有一些跟科学有关的关系,这个下降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还是减排的结果造成的。最近6年的数据,全国监测的数据,包括我们自己学者研究的数据,都看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大趋势不会错,我们是明显改善的,这是大家同意的结论。


当然,在这背后,到底改善了多少,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地方,因为政府公布出来的数据是不管天气的,就是今年的平均多少,去年的平均多少,然后今年减了多少,但是今年和去年的天气是不一样的。


我们正在做这样的研究,试图从科学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方法,把减排因素和空气污染的因素分开,根据初步的结果,基本结果有了,现在还没有发表出来,把气象因素排除在外来看纯粹减排导致的结果。


我们现在的初步的结论,第一个结论,这些年各个省公布的减排目标都是超额实现的,在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的初期,各个省会公布我们减排百分之多少,从2013到2017年,这些减排目标都是超额实现的。


第二个结论,到2017年的PM2.5降低10%,这个目标是超额实现的。即便我们排除了天气条件的影响之后,我们仍然看到,全国PM2.5平均下降14%,这是超过当时的减排目标。


我们也做了预估,如果按照目前的减排力度,到2035年我们是能够实现国家规定的全国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我们做过概率的估算,至少有95%的城市能实现这个目标。目前的形势是比较乐观的。


中国网记者:

这个问题想提给施所长。健康中国行动明确提出,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请问目前的水质如何?您能否介绍一下,卫生健康部门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有哪些措施?


施小明:

谢谢你的问题,非常高兴参加今天关于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新闻发布会。应该说,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还是非常有特点的,在我们整个15个专项行动当中。这个行动是和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得呼吸,我们每个人都得喝水,每个人都得吃饭,通过土壤、通过食物这样一些污染物进入到人体。应该说,15个专项行动当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是和我们14亿人口的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的行动。


你刚刚提到的第一方面是水质的问题,应该说饮用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大家有目共睹,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尤其是大气污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得到了肯定。


实际上,我们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源水的水质也得到了提高。我们国家住建、水利、环保和卫生健康部门各负其责,新建集中供水设施、升级改造自来水厂工艺,加强水质的检测和监测,使我们城乡饮用水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基本上每年水质都有变化。从全国范围监测结果来看,我们国家饮用水总体是安全的,水质是好的。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合格的水样,但是不合格的水样最最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指标的超标,而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有饮用开水的习惯,所以刚刚提到了,我们饮用水的安全性问题总体是安全的,水质也是好的。


关于卫生健康部门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的工作,有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全国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工作。我们国家从1992年就开始启动了全国农村饮用水监测网络,2007年开始建立全国城市的饮用水监测网络。目前我们城乡饮用水监测覆盖面非常广阔,全国31个省300多个地市,以及2800多个区县,已经实现全覆盖。同时,超过95%的乡镇都已覆盖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这个监测工作分为枯水期和丰水期,每年两次进行监测。在各地有些省份已经到每个季度,有些个别省份到每个月监测一次,这样为老百姓提供关于水质方面的公开信息。


第二,重点流域生活饮用水中新型污染物专项调查。在全国城乡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在重点流域、重点地区开展生活饮用水当中新型的污染物,大家熟悉的有抗生素,还有全氟化合物,还有现在提到的塑料微珠,或者塑料微粒等等这些专项调查。了解生活饮用水当中新型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开展健康风险评估,而且探索建立饮用水新型污染物的监测工作机制。这是除了常规的以外,还有针对新型污染物的监测。


第三,饮用水标准制修订工作。目前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是2006年修订的,它是保障安全饮水的基本技术规范。现行的版本是106项指标,大家可能都知道,其中常规指标42项,是最关注的,包括城市和农村,结合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2006年实施以来,对提升我国的水质,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去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有关部委启动新一轮标准修订工作。这次标准修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基于我们国家近些年来积累的大量监测和科研数据,过去的标准修订,我们国内的数据还是比较少的,这一次在“十二五”水专项,还有常规监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将会以健康风险评估为原则,兼顾标准执行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保留反映水的基本特征的指标,优先将已经出现健康危害特别是有人群的流行病学正确的指标纳入到标准当中来同时,除了这些指标以外,还有这些指标检验方法的研发,我们也引入了最新的检验方法。因为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监测技术有很大的发展。刚刚我们崔钢巡视员也提到,新的标准在2020年发布。


第四,宣教工作指导公众健康饮水和健康用水。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比较重要:一是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是对每个人的要求,因为我们国家人均水资源的量不到全球的1/3,大概只有28%左右,所以我们水的量是非常低的。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要求,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应该做到节约用水。二是喝开水。刚刚已经提到了,我们中国人有个比较好的习惯,就是喝开水。但是目前在很少一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还有喝生水的习惯,尽管覆盖面不是很广。通过我们这样的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能够使全国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做到喝开水。三是洗手,我们很多疾病、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手的环节传递的,洗手应该是个非常基本的健康行为,包括要掌握什么环节需要洗手,饭前饭后,还有很多的环节。要掌握洗手的步骤,特别是洗手要从幼儿园的时候,就需要掌握正确洗手的好习惯,然后传承下来。包括我们现在很多手足口疾病,都是有密切关系。再有,鼓励有条件的家庭能够使用净水器,净水器还是有作用的,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净水器的使用都能进一步使我们饮用水质量得到改善。


第五,关于洪涝灾害和水污染事件的处置工作,这项工作也是我们卫生健康部门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大家都知道,今年洪涝灾害也是频发的年份,其中涉及到饮水的安全,涉及到怎么样保障水源地的安全等,都是我们在洪涝灾害卫生应急过程当中,卫生健康部门的重点工作。当然还有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置,国家卫生健康委和CDC编制了关于洪涝灾害、关于水污染事件的技术指南,用于指导各地的工作。


总之,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国家城乡居民饮用水是安全的,水质是好的,卫生健康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工作,公众要做到健康饮水、健康用水。同时,今年要做好洪涝灾害的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谢谢。


新华社记者:

施所长,健康中国行动提到2022年和2030年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重点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请问,施所长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何认识?动员生活垃圾分类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中有什么意义?


施小明:

谢谢您的提问,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问题最近是非常热门的话题,特别是在上海等40几个城市,国家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试点工作。针对你刚才提的问题,我提四点认识。


第一,生活垃圾的潜在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它的危害,如果不加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其危害则影响深远。每个家庭和个人每天都会产生生活垃圾,用上海的数据,上海一天的生活垃圾量大概是2万吨,实际上是非常庞大的。如果生活垃圾简易堆放或者不当处理,会导致很多问题,污染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等。


这在国际上有很多例子,由于生活垃圾堆放导致的问题,导致出生缺陷的增加,还有白血病和其他肿瘤的增加。所以,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健康问题,尽快在城乡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分类系统,是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系统。


第二,生活垃圾分类是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垃圾的危害巨大,我们国家在2017年已经禁止洋垃圾进口,这是当时国家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我们在解决外来垃圾污染问题之后,国家提出推进解决国内突出的生活垃圾问题,应该是恰逢其时。通过堆肥处理、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还节约填埋场地(土地),还有资源的回收。例如,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是应对生活垃圾污染挑战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必然现象。


同时,我们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拥有优良的人居环境,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作为破解城乡垃圾难题,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手段,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个人和家庭是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主体。提倡每个城乡家庭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并及时清理,将废电池等各种固体废弃物主动投放到相应的回收地点及设施当中,尽量避免垃圾秸秆的露天焚烧等,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树立生活垃圾分类的观念,掌握生活垃圾分类的要点和要求,让垃圾分类逐渐成为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自觉习惯。尽量购买可回收包装的环保产品,投放纸类垃圾前应尽量堆放整齐,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清理干净后投放,餐厨垃圾应做到干湿分开和袋装密闭投放。特别是投放的时候,应按照城乡当地的垃圾分类管理要求,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志,分别定点投放。


第四,发挥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这项工作能不能做好,各级政府要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主体作用,强化公共机构和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管好垃圾分类以后,从垃圾桶到末端处置的所有环节,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以社区为着力点,主动宣传,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做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


总之,生活垃圾分类对于建设健康环境意义重大,需要个人、社会、企业、政府等多个层面的协作努力。我在这里也特别呼吁,在生活垃圾分类上面,我们应该从小处着手,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改善我们的环境,特别是我们身边的环境,从家里到社区、到城市,最后改善我们的大环境。谢谢.


桂熠:

感谢各位记者,感谢各位嘉宾,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最后我通报一下,从明天开始,我们将进入健康中国行动的第二个板块,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并就四个专项行动陆续开展解读。这四个行动涵盖了妇幼、中小学生、劳动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明天上午10点发布妇幼健康促进行动有关内容,请大家留意通知。今天的发布会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