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于临床医学与全科医学的价值,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公认。在全科医学逐步深入社区,与家庭进行融合时,进一步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社区,有助于将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了解它的特征和它的构成要素——家庭的特性。【IPR Group】系统整理和回顾了社区心理学的定义、作用和具体实践,在为全科医生新增一个视角了解社区和心理学的同时,为后续深入介绍心理健康服务高阶技术作一定铺垫!
1.心理学
2.社区心理学
2.1社区心理学概念
2.2社区心理学的发展
2.3社区心理学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2.3.1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2.3.2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2.4社区心理学研究目标
2.5社区心理学研究意义
3.社区卫生领域主要心理学问题
3.1社区卫生预防问题
3.2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心理学应用问题
3.2.1医患交流沟通质量的提升
3.2.2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2.3心理问题评估鉴别标准的掌握
3.2.4心理问题评估鉴别标准的应用、干预及转诊转介
3.3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工作
4.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1基本理论观点
4.2主要研究模式
4.2.1三级预防模式
4.2.2交互系统框架
4.2.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2.4社会支持研究模式
4.2.5生态系统分析模式
4.2.6赋权研究模式
5.社区心理学在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中的应用
5.1社区心理疾病的预防
5.2社区卫生服务的系统推进
5.3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整合
5.4社区全科医生的成长
6.社区心理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
6.1研究现状
6.2研究热点
7.推荐书目
8.参考文献
4.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区心理学的理论源头在临床心理、心理健康或卫生领域。
不过,社区心理学不能够简单等同于西方的社区心理健康运动和实践,
理论上,过去几十年的社区心理健康运动的确被人们批评为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同时,社区心理学家相信,一旦社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现有应用心理学领域的严格划分将不再适应。也就是说,社区心理学植根社区实践,融合应用心理学领域的诸多理论,为其所用,更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社区心理学主要信念包括:关于心理问题及起因的假设、从微观到宏观组织社区及邻里层次的分析、包括实验设计&质化研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尽可能贴近真实生活社会情境的应用范围、预测寻找和评价社区人们的需求与风险、预防重于实践、与他人共享心理学的态度、与非专业人员共同工作。
在研究方法上,对于动态变化的社区进行研究是世界性难题,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社区心理学家倡导“富于冒险性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聚焦组访谈,社区个案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观测,随机区组实验,非同质比较组实验。间断时间序列设计等定量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这也对中国社区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启示。
4.1基本理论观点:
1)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
2)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初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次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
3)只有把个人的行为同行为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互相回报的关系。
4)一个人身处的每一社会系统,都是个体的整个生态大系统(包括家庭、学校、邻里、社区等)中的子系统。
5)因为没有足够的心理医生来从事直接服务,所以,社区心理学者的角色最好是:除了为部分人提供直接的服务之外,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传播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6)由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社区心理学家的服务,不仅能对个人和小群体产生直接影响,也能对组织、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4.2主要研究模式
在奥斯汀会议以后几十年里,在社区心理学中出现了几种趋势,每种趋势代表着一种发展中的途径。
几种趋势包括:
预防以及促进胜任能力;
社区建构,公民参与以及授权;
理解人和文化的多样性。
以下分为几种模式进行介绍。
4.2.1三级预防模式
在“社区心理学”概念成型之前,于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
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
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 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
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4.2.2交互系统框架
从新的预防项目的开发到目标人群的锁定,在预防领域里,曾形成过几个颇具影响力的工作模型或框架。
根据预防项目产生的动因,可将之分为:
资源型(比如,革新项目传播理论,R ogers,1995 ),
技术传播模型(Backer,1995 )
用户型(Kleinand Sorra,1996 );
基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同,还可以分为:
研究一实践型(research to practice models,RTP )
社区——中心型(community centered models,CC )(Wandersman,2003 )。
然而,上述模型的视野过于狭窄,注重传播与执行的具体活动,而看不到支持这些活动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各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结,使得科学成果与实践应用难以衔接。为了解决社区心理预防与援助领域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相互脱节的难题,使预防策略、理念与方法得到有效落实,重建预防工作模型成为当务之急,受美国暴力预防部门委任的专家顾问团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模型以整合并弥补现有模型的不足,交互系统框架(Interactive Systems Fram ework,ISF )由此诞生。
交互系统框架,在批判和继承以往模型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社区心理学跨越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之间的鸿沟带来新的转机与希望(Wander smanetal,2008)。交互系统框架包括三个系统:预防项目的综合与转化系统、支持系统、推广系统。这三个系统的内容与重点各不相同,但又紧密相关。
4.2.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医学模式。
他认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式必须考虑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以及有社会设计来对付疾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恩格尔主张,人类认识治疗疾病以及保护健康不应只局限于生物学领域,仅仅看见生物学中的病理问题,而是必须扩展到社会领域,了解考虑到一切会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不能就病看病,而因人看病,要了解病人(心理因素)、病人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根据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因人而异结合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因素的进行医学科学的应用和实践,要注意和理解病人,体现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特点。
4.2.4社会支持研究模式
社会支持是社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社会”部分的体现,也是初级预防的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最早由John Cassel于1974年提出(当时“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尚未提出), 经由Gerald Caplan拓展,之后相继出现了大量关于社会支持的界定、测量以及有关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研究。
Shumaker&Bronell把社会支持定义为:作为提供者和接受者的两个个体之间所感知到的资源的交换, 目的是增进接受者的健康。社会支持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Schwarzer等人区分了一些与社会支持相关的概念,如社会网络、社会融合等。社会支持作为应对策略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它常常具有好的效果,它能促进接受支持者的健康。还可以分为更为具体的功能:首先,社会支持满足人们基本的归属需要,通过社会支持,个体与他人相接触并建立同伴关系,当个体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时,个体就会产生一定的归属感。其次,社会支持也可以增强个体的身份感,因而也可以增强其自尊。再次,个体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可以加强个人的风格,获得一种他们是谁、他们适合哪个阶层的知晓感。Bmwnel l认为,社会支持的效果包括三个方面: 即社会支持的直接效果、间接效果和相互作用效果。
4.2.5生态系统分析模式
社区心理学的生态化或建立生态化的社区,正成为西方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表现为巴克的生态心理学和行为情景理论,凯利的4个生态学规则;莫斯的社会氛围维度;西德曼的社会规范以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
Bronfenbrenner提出:微观、中观、宏观和巨观四层次嵌套系统(nested system),从很广泛的角度界定了社区心理学的范围,坚持认为人们的环境知觉和人的现实结构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巴克所忽视的。另外,他注重系统的变化,认为在儿童发展的全过程中,环境系统始终是变化的。他虽然认为人们活动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重要,但是人们活动时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经验形成和发展则更为重要。社区心理学者要在不同层次之间综合考虑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研究和服务有生理缺陷人们的社区心理学者,不仅应该乐于指导一名年青人要使用轮椅在邻里之间走动,而且也应该乐于去说服当地的公共和商业企业在建筑物内外设立轮椅通道;同样,社区心理学者应当在为老年人提供个别服务之外,分配一定时间去说服行政当局实行老年人低价住房政策。
Dalton等则提出个体水平、微观系统水平、组织水平、社区水平、宏观系统水平五层次生态水平分析模型,从更广阔的视野对社区心理学的范围作了界定。根据这一生态水平分析模型,Dalton认为个体、社会以及系统之问在各个关系层上是相互依存的。个体位于一系列相互依存的关系层的最里面;微观系统是与个体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创建、社会角色的分担、共享任务的完成来实现的;组织由多种微观系统组成,如组成一所中小学的班级;社区可以被理解为多种组织或多种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包括社会和文化,也包括超越当地社区的政府和经济机构,宏观系统构成了其他水平运行范围内的关系,并进而影响个体、微观系统、组织和社区生活。Dalton将五层次生态水平分析模型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系统中加以考察,并同时考察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突出表现了社区心理学区别于以往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
4.2.6赋权研究模式
该模式多运用于社区共同治理的研究,与社区心理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相比,范围更广,但也有所关联。
赋权源于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制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谓赋权是指基于上级对下属管理岗位及工作范围的需要,赋予下属决策和行动的充分权利,将赋权引入到社区心理学中,提倡社区成员一种自发的由下而上的参与及决策的制定,有助于实现更好的社会及社区的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赋权已成为众多社区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分析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赋权的定义还未能达成共识。Mechanic认为赋权应被看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会留意其目标和如何完成这个目标指向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的努力同生活结果之间的关系。Mechanic的定义在个人水平分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ComellEmpowerment Group在赋权的概念中加入了个人同环境的互动关系:赋权是一个被置于当地社区中心地位的、有意义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它涉及了当地居民共同思考、评论性反应、人道的和群体性的参与,通过人们所缺少的共同分享的价值资源来获得更大的使用权以及对这些资源的控制权。Rappaport则认为赋权是发生在多水平的分析上:赋权是通过人、组织、社区掌握其事务的一种过程,一种机制。
Thomas等人指出心理赋权是多维的,它具体表现在四个认知维度上,即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和影响。
本文系“IPR Group”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