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刘曦、杨东编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是以刘曦、杨东等编制的大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为基础编制的。该量表将文化疏离感分为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和被控制感4个维度。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想通过这份无记名调查问卷,了解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些特点,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研究积一些重要的资 料.因此,您真实而客观的回答将对我们的研究提供非常大的带助。请您仔细阅读下面的各项题目,并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
谢谢您的合作!
学校 院系 年级 性别 民族
小学以前居住地 省 市 县
小学以后居住地 省 市 县
请根据以下每句话与您符合的程度,在右边括号的相应位置打每黑只选择一个答案, 请不要漏选和多选。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1. 我不能适应汉区的饮食习惯。
2. 现代的学校教育压抑着我个性的发展。
3. 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让我觉得很别扭。
* 4.我依然兴致勃勃地参加自己民族的节日活动。
5. 我不习惯使用汉语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
6. 汉区的人们过节的时候,我自己却没有节日的感觉.
7. 汉区的传播媒体总是在无形之中左右着我的行为(如,兴趣爱好、交朋结友等).
8. 在汉区,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我常有被排斥的感觉.
9. 我已经不能保持自己本民族特有的饮食习惯了.
10. 我觉得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规范已经不能对我的行为产生 影响了。
11. 汉区文化的价值观念左右着我去判断什么是对错。
12. 我巳经迷失了自己的追求和信仰.
13. 我觉得自己与汉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
14. 在汉区学校里学习和生活我有种被疏远的感觉。
15. 我觉得过春节贴春联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陌生的事.
16. 我的思想观念紧随着与汉族文化的接触而发生变化.
* 17. 我能从汉族文化中学习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18. 我不能理解汉族文化中的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19. 我对本民族的礼仪(如:婚恋、墓葬礼仪等)的关注越来越 少了。
20. 我不能灵活运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21. 我常有种被各种物质产品束缚的感觉。
22. 汉区的伦理道德规范影响着我的行为。
23. 本民族的艺术活动(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已经从我的生活中渐渐消失了。
24. 我无法习惯使用汉字。
*25. 我非常适应汉族的饮食习惯。
26. 我的思想观念总是受到本民族朋友和亲属的排斥。
27. 我觉得本民族的故事和传说巳经离我很远了。
28. 在汉区中生活我总是被各种行为规范支配。
29. 我感到跟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疏远了。
30. 我无法融入汉区的各种风土人情之中。
31. 汉区社会的言论和意识形态太多了,让我不知道该如何选
32. 很多有关本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对我的影响很大。
33. 我不能赞同汉区对美丑的区分。
*34. 我非常习惯使用汉字。
*35.穿着自己民族的服饰我觉得很自然。
36.我不太愿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37.我依然牢记着许多父辈们流传下来的具有哲理的警训和教诲。
【概述】
综观国内外对文化疏离感的研究,可以看出文化疏离感还是一个没有系统和深入研究过的领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进行文化疏离感的研究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是以刘曦、杨东等编制的大
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为基础编制的。
该量表将文化疏离感分为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和被控制感4个维度。
【内容及实施方法】
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是一个自评量表,包括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和被控制感4个维度,共39个条目。
采用五点评分法,即“完全符 合”记5分,“比较符合”记4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完全不符
合”记1分。
【测量学指标】
信度:
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都比较高,具体来看,总问卷的同质
性系数是0.92,分半信度0. 74.说明问卷具有比较好的信度。
内容效度:
该问卷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是对师生进行个别访谈和征求专家意见后形成的,且在正式问卷形成时,还做了小样本施测,请学生、老师和专家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多次的审查和修改,因此,问卷具 有较好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该问卷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符合理论假设。对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进一步分析后发现,4个因子之间呈中等相关,各因子与总问卷呈高相关,说明该问卷的因子结构比较符合理论构想。 构想效度比较好。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在使用时可以这样来分析结果并计算分数,总分的计算方法是把所有题项得分相加,维度分就是把所有该维度的题项得分相加。各维度所含题项如下。
文化孤立感维度:包括 1、2、4、5、6、7、8、12、13、14、15、25、26、30、31
共 15 题。
文化分离感维度:包括 3、9、10、19、20、23、27、29、32、35、36
共 11 题。
不和谐感维度:包括18、24、33、34、37共5题。
被控制感维度:包括11、16、17、21、22、28共6题.
如果要衡量疏离感的高低,就把总分或维度分再除以总题项数或每个维度的题项数,求得总平均分和每个维度的平均分,再以平均分来判断疏离感的高低。
如果平均分大于3分,就表示有一定程度的疏离感,而且分数越高,则疏离感的程度
越高,但最高分数不高于5分。例如,要了解不和谐感的情况,就把不和谐感的所有题项,即18、24、34、33、37,5个题顼的得分相加,求得维度分,然后再把维度分除以5(该维度总共有5个题项),求得平均分。最后,看平均分是否大于3分,如果大
于3分,则个体有不和谐感,并且分数越高,程度则越高。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量表有些选项是反向记分,在加维度分和总分之前,先要
把反向记分的项目先转换为正向记分。
在后面附录的向卷中,题项前面有“*”号 的就表示该题是反向记分,要先把分数转换过来.转换的规则是分换为5分,2 分换为4,3分不变,4分换为2,5分换为1分。
该量表可以用来测查汉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疏离感状况,也可以用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杨东)
参考文献
[1] Boyd MR,Mackey
MC. Alienation from self and others:The psychosocial problem of rural alcoholic wome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2000,31134-141
[2] 宫下一博,青年期外感©受容上精神的健康.千叶大学教育学部纪要,1989,
37,67-72
[3]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和量表编制.心理学报,2002,34(4), 407-413
[4] 杨东,吴晓蓉.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3):47-52
[5] 杨东,吴晓蓉.疏衣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建构.心理科学进展,2002,1.23-28
[6] 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文化疏事感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
[7] 刘曦,铸东.汉区少败民族学生文化的理论建御及量表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13(2):141-143
以上内容来源《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是2010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晓阳。该书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