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成瘾自评量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刘炳伦、郝伟和杨德森将项目反应理论首次引入精神医学领域,编制成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具有样本自由性与结果准确性优点,避免了经典测验理论存在的样本依赖性与信度不精确等缺陷。
(刘炳伦等编制)
此表是为了您的健康状况而设计,请您认真回答.
性别:男 女 年龄: 岁 文化程度:大学、高中、初中或其他
第一次上网时间: 年 月
下列每一道题有5个备选答案,请用“○”或“√”标出您的一项选择。
1. 我上网时间太长或上网次数太多。
2. 我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或梦见网上的内容。
3. 我感到平时处处不如别人才上网的。
4. 我上网经常超过4小时。
5. 我曾试过少花点时间上网却做不到。
6. 我比以前要增加上网时间才能得到满足。
7. 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比前段时间增加了.
8. 我减少上网时间就心烦意SL
9. 我减少上网时间就手指发抖。
10. 我减少上网时间就不高兴。
11. 我减少上网时间做其他事情就不安心。
12. 我控制不住自己上网的冲动。
13. 我在网上经常忘了时间过了多久。
14. 我是平时朋友比较少才上网的。
15. 我常对别人隐瞒自己上网时间太长。
16. 我是长期心情低落才上网的。
17. 平时与人说话紧张是我上网的原因之一。
【概述】
刘炳伦、郝伟和杨德森将项目反应理论首次引入精神医学领域,编制成网络成瘾诊断量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具有样本自由性与结果准确性优点,避免了经典测验理论存在的样本依赖性与信度不精确等缺陷。
【内容及实施方法】
青少年上网成瘾自评量表包括网络成瘾症状和网络成瘾诱因2个维度,共17个条目。采用五级评分法,1分=没有,2分=不一定,3分=有一点,4分=大部分,5分=总是。
【测量学指标】
正式样本为山东部分大中专学校学生1267例,其中男性938例,女性329例。年龄19.4±2.3岁。大学生757例,中学生498例,小学生2例,其他10例。开始上网时间中位数24.0个月。
设划界分数点为0.6,采用双参数多级计分模型进行IRT分析,确定17个条目组成量表,信息量25.52545,测量误差0.1979,小于0.2;条目区分度在1.0027-1.6771,条目程度皆从1?5级单向递增;均符合项目反应理论要求。
结构效度:
样本为山东部分大中专学校学生,回收有效问卷413份。
采用主成分分析并做正交旋转分析,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2个,共解释70.116%的总方差,其贡献率各为62.944%和7.172%;第1特征值与第2特征值的比值10.701/1.219=8.78。因子1与各条目相关系数为0.655?0.879,,因子2与各条目相关系数为0.541-0.769,各条目在相应因子具有中度以上负荷。
效标关联效度:
根据DSM-Ⅳ物质依赖分类与诊断标准,并参考Goldberg标准作为效标,对151例上网学生进行临床诊断,同时进行量表自评。
符合网络成瘾诊断者78例,不符合者73例,进行ROC分析。
当划界值位于44.5时,敏感度为91%,假阳性率(1一特异度)为4.1%;
当划界值大于44.5时,敏感度下降到90%以下;
当划界值下降到44.5?42.5时,敏感度不提高,但假阳性率上升至5.5%?11%。
当划界值44.5时,效度系数k=0.8544(2=57.138,P<0.001)。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网络成痛症状(因子1):由条目1、2、4、5、6、7、8、9、10、11、12、13、15组成,反映了网络成瘾耐受性、渴求上网冲动、网络成瘾戒断反应及时间控制等临床特征,符合物质依赖概念。
网络成瘾诱因(因子2):由条目3、14、16、17组成,反映了自卑、孤独、抑郁、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成为上网成瘾的高危因素。
17个条目总分大于45分,即表明上网已经成瘾,分数的高低反映了成瘾的严重程度。
各项指标检验表明,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是可供使用的诊断工具,但有待深入研究和改善。
(刘炳伦)
参考文献
[1] 刘炳伦,郝伟,杨每森,网络依赖障碍诊断量表初步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227-229
[2] 漆书青,截海崎,丁树良.现代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9-91
以上内容来源《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是2010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晓阳。该书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