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及相关行为量表7:应付方式问卷

Saturday, October 5, 2019

小全编辑

全科之窗|ABC平台编辑

1473

10/5/2019 12:00:00 AM

应付方式问卷(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是良好的应付方式?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

虽然近十多年来,此类问题国外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似乎仍无统一的意见和工具。

而国内有关应付与应付方式评估与测量工具的研究,根据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发现较少有人涉足。本着积极开拓应付行为领域的研究,发展一套较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应付方式问卷的想法,肖计划、许秀峰等学者参阅了国外部分被同仁认为是较好的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并借助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同时,结合汉族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肖计划、许秀峰编制)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    职业    

籍贯        住址                 编号    

填表方法,此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每一条目后选择一个答案:

如果选择“是”,则请继续对后面的“有效”“比较有效”“无效”做出评估。

如果选择“否”,则请继续下一个条目,在每一行的“是、否”里打勾表示您的选择。

问题:您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挫折、困难或不愉快时,是否采取了下列应付方法?

 

有效

比较有效

无效

1.能理智地应付困境。

 

 

 

 

 

2.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

 

 

 

 

 

4.常希望自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困难。

 

 

 

 

 

5.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

 

 

 

 

 

6,认为“人生经历就是磨难气

 

 

 

 

 

7.常感叹生活的艰难。

 

 

 

 

 

8.专心于工作或学习以忘却不快。

 

 

 

 

 

9.常认为“生死有命,富责在天,

 

 

 

 

 

10.常喜欢找人聊天以减轻烦恼。

 

 

 

 

 

11.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12.常只按自己想的做,且不考虑后果。

 

 

 

 

 

13.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

 

 

 

 

 

14.投身其他社会活动,寻找新寄托.

 

 

 

 

 

15.常自暴自弃。

 

 

 

 

 

16.常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感受。

 

 

 

 

 

17.常想“这不是真的就好了”。

 

 

 

 

 

18.认为自己的失败多系外因所致。

 

 

 

 

 

19.对困难采取等待观望、任其发展的态度。

 

 

 

 

 

20.与人冲突,常是对方性格怪异引起.

 

 

 

 

 

21.常向引起问题的人和事发脾气。

 

 

 

 

 

22.常幻想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超人本领。

 

 

 

 

 

23.常自我责备。

 

 

 

 

 

24.常用睡觉的方式逃避痛苦。

 

 

 

 

 

25.常借娱乐活动来消除烦恼。

 

 

 

 

 

26.常爱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

 

 

 

 

 

27.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

 

 

 

 

 

28.为不能回避困难而懊恼。

 

 

 

 

 

29.常用两种以上的办法解决困难。

 

 

 

 

 

30.常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争成败。

 

 

 

 

 

31.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32.借烟或酒消愁。

 

 

 

 

 

33.常责怪他人。

 

 

 

 

 

34.对困难常采用回避的态度。

 

 

 

 

 

35.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气

 

 

 

 

 

36.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

 

 

 

 

 

37.常自卑自怜。

 

 

 

 

 

38.常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表现。

 

 

 

 

 

39.常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40.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应付困难。

 

 

 

 

 

41.常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

 

 

 

 

 

42.为了自尊,常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

 

 

 

 

 

43.常与同事、朋友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4.常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

 

 

 

 

 

45.常祈祷神灵保佑.

 

 

 

 

 

46.常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缓解冲突或不快。

 

 

 

 

 

47.自己能力有限,只有忍耐。

 

 

 

 

 

48.常怪自己没出息。

 

 

 

 

 

49.常爱幻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来消除烦恼。

 

 

 

 

 

50,常抱怨自己无能。

 

 

 

 

 

51.常能看到坏事中有好的一面。

 

 

 

 

 

52.自感挫折是对自己的考验。

 

 

 

 

 

53.向有经验的亲友、师长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54.平心静气,淡化烦偷。

 

 

 

 

 

55.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56.选择职业不当,是自己常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57.总怪自己不好。

 

 

 

 

 

58.经常是看破红尘,不在乎自己的不幸遭遇。

 

 

 

 

 

59.常自感运气不好。

 

 

 

 

 

60.向他人诉说心中的烦恼。

 

 

 

 

 

61.常自感无所作为而任其自然。

 

 

 

 

 

62.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概述】

Gentry(1983)曾较乐观地认为我们正趋向发展一门“应付科学"(science of coping),这种意见是对Pelieti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现代人类疾病50%以上与应激有关”这一观点认同的结果。

因为,应付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研究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付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

但是,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时,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是良好的应付方式?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应付方式?

虽然近十多年来,此类问题国外的研究较多,但目前似乎仍无统一的意见和工具。而国内有关应付与应付方式评估与测量工具的研究,根据所能查到的文献资料,发现较少有人涉足。

本着积极开拓应付行为领域的研究,发展一套较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应付方式问卷的想法,我们参阅了国外部分被同仁认为是较好的研究应付和防御时所用的问卷,并借助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同时,结合我们汉塔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了应付方式问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内容及实施方法】

1. 量表的结构、条目数

应付方式问卷包括62个条目,由6个分量表构成。

根据每个分量表组成条目的内容,分别被命名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

各分量表的条目数分别为:

解决问题,12个条目;

自责,10个条目;

求助,10个条目;

幻想,10个条目;

退避,11个条目;

合理化,11个条目。

2.  注意事项

(1)    应付方式问卷是自陈式个体应付行为评定量表,独自完成,答完问题后,当场收回。

(2)    评定的时间范围是指受检者近半年来的应付行为状况。

(3)    适用范围:①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上,②年龄在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或成年人,③除痴呆和重性精神病之外的各类心理障碍患者。

【测量学指标】

1.  样本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普通人群组实际被试样本250人,有效问卷为226人

学生被试样本量为648人,有效问卷为587人。

其中普通人群组男性108人,女性118人;年龄27.6土11.7岁。

青少年学生组男性292人,女性295人;中学生301人,大学生286人;年龄17.0士2.3岁。

2.   信度评估

采用再测信度检验法。在被试学生中,随机抽取40多名学生,间隔1周重测。6个应付因子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解决问题=0.72、自责=0.62、求助=0.69、幻想=0.72、退避=0.67、合理化=0.72。

3.   效度评估

采用因子分析,以检验和评估CSQ的结构效度。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1.  计分方法

(1)  条目粗分计分方法:

应付方式问卷有6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若干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只有两个答案,“是”和“否”计分方法见表3-5。

表3-5.应对方式问卷(第3版)分量表条目构成(计分)

分量表

分量表条目构成编号

1.解决向题

1,2,3,5,8,-19,29,31,40,46,51,55

2.自责

15,23,25,37,39,48,50,56,57,59

3.求助

10,11,14,-36,-39,-42,43,53,60,62

4.幻想

4,12,17,21,22,26,28,41,45,49

5.退避

7,13,16,19,24,27,32,34,35,44,47

6.合理化

6,9,18,20,30,33,38,52,54,58,61

注:各分量表项目没有“-”者,选“是”得1分,有“-”者,选“否”得1分

(2)   “有效”“比较有效”和“无效”的回答,不计分,仅供该项应付行为对受检者的价值和意义的分析解读用。

(3)   分量表粗分计分方法:将组成分量表的每个条目得分相加,即得到该分量表的量表粗分。

(4)   分量表的因子分计算方法(表3-6):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粗分/分量表条目数。

表3-6 各分量表因子分的参考区间

分量表

参考区间

1.解决问题

0.60-0.75

2.自责

0.25-0.40

3.求助

0.15-0.30

4.幻想

0.30-0.45

5.退避

0.25-0.40

6.合理化

0.25-0.35

 (5)   分量表的因子分计算方法(表3-6):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粗分/分量表粗分

2.  理论意义

个体从生到死,无时不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努力来改变应激环境,并籍此保护自身健康与生存的应付活动几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因此,不论从临床医学还是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积极探索应付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应付方式与健康的关系对于丰富发展心理治疗理论,完善和补充健康行为教育内容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Vaillant认为长期的精神健康可以通过了解被试者在面临环境危机时,习惯使用的自我防御类型来预测;而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和保护精神健康,这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

但具体到哪一类或哪一种应付方式有助于保护精神健康?哪一类应付方式的长期使用会损害精神健康?以及究竟能否根据个体的习惯应付方式来评估和预测他的精神健康水平?目前尚无一致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不一致。

开发一个适合中国人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应付方式研究量表,将有助于相对定式、定量、客观和较全面地研究我们的应付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产生和变化与我们的其他心理生理特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同时,也有助于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活动提供某一方向的理论指导。

3.  CSQ各分量表的意义

应付因子间的相关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与退避两应付因子的负相关程度最高。以此作为6个应付因子关系序列的两极,然后根据各因子与解决问题应付因子相关系数的大小排序,可将6个应付因子排出下列关系序列图:

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解决间题

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使用的应付方式一般都在一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件上所使用的应付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每个人的应付行为类型仍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构成了6种应付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与解释如下。

(1) 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

这类受试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能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付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2) 退避-自责(不成熟型):

这类受试在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而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付方式,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均缺乏稳定性。

(3) 合理化(混合型):

合理化应付因子既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付因于呈正相关,也与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付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出这类受试的应付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于一体,在应付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各分量表更全面和精确的理论意义和标准化的行为评估解释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认。每个条目答案后的单个应付方式的有效性评估仅供实用性应付行为指导研究用。

4.  量表的应用价值

本量表结果可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付方式类型和应付行为特点,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付行为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应付方式还可以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

(1)  作为不同群体的应付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

(2)  由于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因此,评估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应付行为,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3)  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行为研究,为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4)   用于各种有心理问题人的行为研究,为提高和改善人的应付水平提供帮助。

(5)   用于不同群体应付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不同专业领域选拔人才提供帮助。

(6)   用于不同群体应付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培养人才提供帮助。

(肖计划)

参考文献

[1]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2]肖计划,向孟泽.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

[3]肖计划,李晶.青少年学生不同个性的应付行为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2),79-81


以上内容来源《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是2010年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戴晓阳。该书详细介绍了每个量表的功能和结构、实施、计分、结果分析和解释方法,并附有完整的条目。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