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配创新 | 从政策到实践——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社区健康管理建设之路

Thursday, August 24, 2023

小全编辑

IPR Group

512

8/24/2023 1:30:00 PM


      作为健康守门人,基层医疗逐渐开始承担医防融合的工作角色,不仅需要在治疗层面上扮演居民的知心人,还需要做好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方面的工作。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了向居民提供更良好、完备的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01  政策发展与变迁


      2009年,原卫生部开始在全国推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颁布了我国《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实施以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为导向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


      十年过去,《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提出了建立档案服务电子病历的建设需求,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支持文档索引服务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文档引擎服务组件。


      到了2022年,政策上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优化“互联网+”签约服务,全面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逐步接入更广泛的健康数据。


      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管理服务,推动电子健康档案的规范化和加大应用,更好促进医防融合。


      从信息建档的收纳层走向了管理行动的实践层,基层健康管理信息化不断扩大其服务范围,优化工作模式。


      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以电子病历为基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同时为智慧型健康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


      随着老龄化趋势以及慢性病在疾病谱中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多种传染病等风险因素交织,社区机构职能和内涵不断丰富,承担了包括基本卫生服务、技术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工作。


      其中,基本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机构的核心职能,通过“家庭医生签约” 的方式探索便捷用药服务、预约优先转诊服务、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与签约居民建立紧密、持续的互动关系,使签约居民能够感受到家庭医生对其健康的持续关注。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化与社区的紧密程度,其已逐步从单纯的服务提供者进一步转变为服务链接者、服务支持者,其所承担的职能也随着机构服务内涵提升而呈多样化发展。


      结合“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当前卫生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应用相互连接,基于四级综合健康管理策略,提供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病程的健康服务。


      最终目标是将碎片化或基于病种或基于机构的筛查管理流程、会诊支持网络、双向转诊机制等信息化建设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优化标准体系和管理流程,为未来全程健康服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撑。



      02  信息孤岛的困境


      虽然提出了完善的建设构架,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

      2019年一项开展在江苏省的调查显示,75.6%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中已经建有电子病历系统,但只有19.6%的机构完全实现信息化建档


      区/县或市内很多医疗机构之间患者医疗信息不能互通互用,或仅医联体内部实现了信息共享。


      (1)数据标准不统一,各机构之间数据格式不相同;


      (2)各医疗机构没有开通数据互通的路径,系统之间无法对接,不可兼容;


      (3)缺少信息共享的制度保障,或者信息安全无法保障。


      另外,在广州一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访谈中可以得知,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上,仍然离全国通用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完整的健康档案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访谈中了解到,该中心现有35个系统,所有询问、记录和录入都是人工处理,采集内容多,数据获取困难,系统功能不共享,导致录入信息耗时长。


      另外,系统自动统计分析的功能不足,相同业务下信息系统不整合,从而导致对居民健康信息的利用少。


      信息系统上层设计仍为纵向垂直思维,未考虑到各业务之间的协作共享,这就导致了重复冗余的工作不断产生,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


      执行层将大量时间用在了信息录入和维护上,随着时间流逝,临床技能退化,医生和公共卫生人员看不到居民信息管理的意义。


      而在医院的管理人员看来,维护公共卫生数据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几乎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与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最初目的相悖。



      可以看到,在颁布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之初,宏观层面上是出于统合各层医疗资源、提高医疗管理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的目的而提出的。


      然而当这一概念落实到基层,何以从解决问题的抓手变成了增加工作的负担呢?这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建设的出发点为向上负责,而非向下负责


      不同的信息采集系统覆盖了社区、区、市、省和国家各级,分散的数据系统由不同部门/单位陆续建设,社区处于数据采集的终端。


      上层开发的平台越多,社区负担的数据采集任务也越重,宏观政策着力推进自上而下的高效获得数据,为高层次的管理决策服务

      区域信息平台理论上应起到联通和整合的作用,接收各种来源的数据,整合,并向外传递数据,但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能整合临床和公共卫生的区域平台。


      而且,区域平台建设对数据采集终端的规划不够细致,以国家公共卫生三级平台为例,只覆盖国家、省和市三级,从基层到市级的数据该如何高效采集则缺之细致规划。


      该平台在浙江省的试点中,市级公共卫生部门付出很大努力才推动了部分公共卫生系统与医疗系统的对接。


      如果在全国推广,还需要各个城市自行克服部门壁垒,投入一定的行政成本,这给予了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一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彭德荣,陈晨,石建伟等.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新型社区卫生信息化整合平台构建与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04):523-526+541.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128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16):17-31.

      [3]陈多,李芬,朱碧帆等.基于大数据的智慧信息管理平台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卫生资源,2021,24(06):725-729.DOI:10.13688/j.cnki.chr.2021.210102.

      [4]邢春国.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20,29(10):70-75.

      [5]夏英华,洪紫慧,曹蓉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实践及政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5):3068-3075.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