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3——社科案例2剖析:社会学科领域对社会互动的研究:库利的“镜中我”自我理论(详见原著第三章节)
1、定位
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中期,社会学学科开始将视线投向社会生活日常和群体交往上,本章以库利在研究对象上和研究方法上颇具社会学和心理学特征的“镜中我”研究作为案例,来介绍社会学科对人际交往中最小的单元和最基本的元素——“自我”及“自我与他人和社会的交流互动”,相关学者采用什么方法展开研究并作如何思考与解释。
2、背景知识
1) 基本概念
(1) 符号内涵及其分类
符号,表示事物特征以及事物相互关系的抽象标志或标记,是一种关于对象的人工指称物,是人的思维得以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符号具有“简单、明确、清晰、生动等特点”,语言是最基本的符号形式,是其他一切类型符号的基础。
(2) 互动内涵及其分类
现代西方社会学把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看成人的心理感应活动,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官的互动,由感官收到刺激信号,影响大脑,而产生相应的行为;二是情绪的互动,即由于别人的情感影响而引起个人的反应的互动;三是理智的互动,指通过认识与语言为媒介而做出的概念、判断、推理。
2) 理论基础
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tionism),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库恩则提倡社会理论建构中多使用演绎方法、如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
3、案例研究:库利的“镜中我”研究
1)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 研究者背景
图5.1库利(Charles Norton Cooley,美国,1864.8.17-1929.5.7)
库利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心理学创始人。其博士论文“传播的理论”开创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并于1918年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会长。库利的害羞、避世、口吃、自我、高度敏感的性格决定了其不善于任何行政事务和数据统计分析,而更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和思辨研究,使用自我检查和亲近行为的观察方法,以自己的孩子为观察对象,关注自我的发展,以及更多的社会问题和当时的热点问题。
(2) 理论发展背景
1890年,心理学者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题提出将人分为“主我”和“客我”,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的划分。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重人格划分。
库利基于社会问题以及心灵、思想的问题思考,通过想象、思辨,以及观察他的三个孩子的话语和行为,观察他们的模仿和学习“自我”的问题,解答其关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的困惑。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库利关于“自我”的研究,其对数据资料获取和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想象、思辨、观察等。
(1) 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现的过程。想象,是库利在“自我”的研究中,所采用的一种重要的采集对象及采集方式。
(2) 思辨
思辨研究方法,是人类最早的探究世界的科学方法,最初是人类在通过大脑的演绎、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辨析过程中,根据词语运用的规律创建的一套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在古希腊时期,思辨研究方法指的是通过对话,发现对方意见中的逻辑缺陷并反驳对方,通过归谬法和排除法来提出自己的命题和主张,也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后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思辨研究方法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形式,成为人们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
(3) 观察法
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被看作社会科学或行为科学中所有方法的基石,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事物最基本、最古老的方法。观察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感知——视觉、听觉、感觉、嗅觉(Adler,1998)。
在研究“自我”问题过程中,库利对其孩子的模仿行为、受到的暗示影响、使用代词等成长过程的观察,以及库利对自身的诸多反思性的自我观察。
3) 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
(1) 主要概念
库利吸纳了詹姆斯关于“自我”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经验和对自己三个孩子的观察,提出了著名的“镜中自我”的概念,即“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这种自我认识有三个主要成分:①我所想象的我在他人眼里的形象,③我所想象的他人对我形象的判断,③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等。
库利指出,自我在社会生活中有多方面不同的表现,①自私反映的是一个人同情能力的缺乏,即想象官能的不健全,因而自私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和狭隘渺小;②利他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社会扩张——他以利他行为的方式发展和升华自我,库利在此再次强调我们不能够把自我与他人分离,如果自我牺牲不能使自我发展并且升华,它就并不可敬。③骄傲是过于僵硬和自信的人肯定社会自我的方式,其强烈的自我闭韧性会隔绝新的影响而导致成长受阻;④而一个虚荣的人则连基本的自我意识都完全依赖于他人的直接印象,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过分依从的习惯;⑤人类本性的深层需要,是创造一个在现实中可以实现的社会自我,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在现实中为自我找到安置,一个人只有把内在本性的基本需要(自我实现)与外在环境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满足并感到幸福。
库利分析到,社会和个人不可能对立起来。库利提出社会是人的思想中集体的一面。每个人的想象都被看作是许许多多的人的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生命的不断发展着的整体,是社会的一个个别的部分;意识和想象作为一个整体,即在最广泛的角度被视为贯穿所有时代的一种发展和组织的人类思想,就是最广泛的意义上的社会的本质所在。
(2) 主要观点
通过上述研究方法,库利对于“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主要有:
首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和他人并非作为相互排斥的社会现象存在,而若想不到他人,就不可能想到“我”,“我”的观念是在交流和联系中发展起来的。当然,敌对情绪在自我与别人之间也是真实存在的,它依赖一个人的自我和打扰他的人之间的共同性的程度,同样,与敌对有关的感情如怨恨,既不是单独地附属于我,也不是单独地附属于另一个人的特征之上,而是附属于包括两者的观念。
其次,“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是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并根据自己对自身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调整“自我”。“自我”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同时又是易于压服和忘却的,例如,一个胸怀抱负的人往往因为在自己的意识中树立起一个任何普通社会环境都无法理解、并认可的自我形象,而暴露出自我感觉的混乱;再如,有明显人格缺陷或怪癖的人与他人不正常的交往不是产生就是加强不正常的自我感情的表现,对社会不满的人往往都存在自我不健康。
4) 研究启示
库利关于“自我”的研究,提出的“镜中我”和“首属群体”概念被后人视为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并被国内外学者应用于多种人际交互场景下的心理分析。
当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也存在不足。比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局限于小社会的社区单元中的人际传播,而不是大众传播或其他方式的传播;其次库利虽指出了个人从社会中,从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但他并没有解释这种“镜中我”是如何具体形成的。此外,通过想象、思辨等方法获得结果的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其研究过程很难被多数研究者所借鉴。
4、主要参考文献(略)
购书链接: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