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正文部分一共10章,36万余字。
本书适合的阅读对象是临床医生,包括在校医学生,入门研究者,在研究中感到迷茫 困惑的研究者,尚未思考过“科研本质、特征与价值”的研究者,没有或不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开展这个研究,它将走向何处”的研究者,有丰富的研究生涯、当前遭遇瓶颈、难以突破的研究者。
1、三本简介
本书《科学研究的逻辑———思考、判断胜于一切》(第二版)是科学研究三部曲的第一 本第二版。
第二本是《科学研究的方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旨在带领你在掌握科学 研究基本结构与操作逻辑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地赏析:在科学研究历程中,那些广为人知的或者颇具分析价值的经典研究是如何发起、形成研究假设、执行、获得研究结果的,以此展现和帮助你理解科学研究的内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
第三本是《科学研究的工 具———让研究变得简单》,旨在剖析科学研究过程中各个思考阶段与判别环节,其背后的逻辑原理和数学原理是什么,以实现:在开展正式的研究工作之前,你能够从更微观和本质的层面,来透视科学研究过程中,每一个思考环节,每一个判别环节,每一个付诸行动的环节,是什么规律、定理或者原则在驱使和指引着科学研究活动的进行,进而获得思维上的清澈和行动上的透明。
本书作为献给临床医生的礼物,希望以全新的视角,来重构和诠释科学研究。
2、科研本质(第1-3章)
第1章介绍“科研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也即能让你感知幸福和认知和谐的“科研观” 长什么样子?让我们痛苦的,也许不是科研本身,而是那些,对科学知识和科研本质错误的认知。科研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开篇谈谈不同观点,以与你逐步达成共识。遍历险滩,你才会发现,形成和具备正确的“科研观”有多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你开展研究时的幸 福指数和最终成就大小。
第2章介绍“科学研究的本质”,也即“是什么”的问题,以期从源头上回答,我们在日 常研究活动中所进行的各个动作,其来源是什么,与研究的什么本质相呼应,启示研究者:做研究,应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懂得如何变通,以不变应万变,而非依葫芦画瓢,机械化操作,难有突破与创新。关于科学研究的本质,我们不能再泛泛而谈,众说纷纭,我们需要透视它、解剖它、解构它、重构它,并努力建立统一的表征方式,以带领所有人抵达真 相的最底层。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驾驭它,并轻松演绎好它。
第3章介绍“好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什么是好研究?本章力图说明,好的研究总是遵循“源于工作,高于工作,最终回归工作”的原则,以 求研究活动的整体效能和投入产出最大化。这其中除了对学术细节的关注,更需要对现 实情境的整体洞察与把握,以便在一开始时,就制定好了一个“全垒打”的策略,而不是走走停停,反复在新起点上重新开始。我们的时间和生命有限,不点滴珍惜,就是极大浪费, 研究生涯与职业生涯一样,极需要讲究战略和系统规划。
3、提出问题,制定计划(第4-6章)
第4章介绍“研究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恰恰是临床医生在开展研究 中最容易忽略和快速做决定的一步。做研究,看菜吃饭、信手拈来固然好,但如果不能对某 一临床现象深究其表,严查其里,所开展的研究一是停留于皮毛浅浅而谈,二是难以形成系 列研究以构建系统的解决方案,三是未经规划的研究,总是容易出现错步和越步。最终,研究是做了,做完即宣告终结,难以回归现实和推进工作。本章重点解剖在“提出研究问题” 时,我们的思维,应经历哪些过程,以确保研究问题的推导是科学的、完整的、正确的,并具备 丰富的延展性。本章很长,也很精彩,甚至可能有疏漏,欢迎你来与我们对话,任意拍砖。
第5章介绍“整个研究将经历哪些阶段”,也即开展研究的全过程。对于经历过科研活 动的研究者来说,本章是对研究过程的一个回顾和重新认识。例如,研究假设的重要性;申请立项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如何换位思考来提高竞标胜算;开展研究中“项目管理”的应用;成果汇报阶段,结题报告的价值以及更好的存储和应用方式;成果转化的几种形式。对于刚 入门的研究者,则帮助其俯瞰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知晓每个步骤是什么,为了什么,应在此步输入什么,如何反应,哪些因素会影响反应效果,最终输出什么。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展望与 审视,提醒研究者:一方面,要做好研究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判断自己的决心、信心和勇 气,在60到100分之间,我要做到多少分,在100到1000步之间,我要走到哪一步。
第6章“基于好的研究问题、好的研究规划”,介绍“如何申请立项资助(研究计划接受 同行评议)”,也即标书的内在结构与写作逻辑。笔者用数百份标书的写作辅导经验、评审经验和对科研本质与特征的充分认知,力求既展现标书内容的写作技巧、评审人所希望读 到的内容和感受到的态度,又回应标书各个段落在解释和说明研究问题与研究规划的哪 一部分,也即当下,我们约定这样来书写和表达标书的目的与原因是什么?文本内容是如何对应科学研究的本质和整个研究的思维过程的?又如何借助文字表达来回应评议同行 对申报人及其研究团队的审视与核查的?
4、解决问题,汇报结果(第7-9章)
第7章“基于好的研究问题与明确的研究设计”,介绍“如何采集研究数据”,也即如何 现场取证,以回答研究问题,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渔网系列”。在明确目标后,我们该如何 构建渔网(研究工具),按照正确、标准的工序去打捞我们所想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将回答 我们的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并决定了研究的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笔者细致剖析了数据采集中的常见问题、数据采集不当对研究内外部效度的影响、数据采集前应做的准备、 采集中的基本流程与关键动作、采集结束后的当天反馈—汇总—核查—修正、数据的长期 存储方式与注意点。本章是研究计划落地实施的顺流而下,原则上来说,就是按照约定、 严格遵守、如一执行。然而,多数研究者容易在此步颇费周折,原因是,前端未做好准备而导致:①总有零部件缺失,不断返工;②不可行,不得不倒退到研究计划书;③不可行, 不得不倒退到研究问题上。好的做法是,在我们起草研究计划书之前,就应该展望此步的作战场景:所需数据,采集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确保此步可走,再定下作战方案。总的来说,本章皆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第8章介绍“如何处理研究数据”,也即如何处理前一步采回的数据,进而提炼论据、 提出论点,回应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龙骨系列”。在将数据打捞上来以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审查—清洗—排列—组合—分析—释义,梳理出一个研究结果的总框架呢?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框架梳理的细致与缜密程度,将决定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笔者首先介绍,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所借助的手段,即统计和分析,它到底是什么?用来解决哪几类问题?如何与人类认知问题的特征与步骤同步?如何回答人们在描述、解 释、预测、控制各个研究阶段的问题?这些至关重要,让研究者从本质上认清:统计,它只 是一种数学工具,用来回答研究问题,即使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操作SPSS/SAS/STATA, 但只要对自己要探究的问题与变量及变量关系心知肚明(What&Why),他就能够调度甚至指挥统计学家(How),在其协助下完成研究,甚至是极高质量的研究,研究者既不能玩 弄统计(舍本逐末),也不能被统计玩弄(因噎废食)。此外,本章也阐述了如何充分提炼论据,做到既不强拆、也不浪费本次的研究发现,并将其中直接回答研究问题的论据与论点 提炼出来,为下一步写作若干篇医学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做准备。
第9章承接已获得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介绍“如何完成一篇真实、规范、可读的医学研 究报告”,也叫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接受同行评议),本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学术论文的构成,关键是解读了每个段落与科学研究过程之间的对应性、功能和要回答的关键问题,以帮助你从本质上理解学术论文的构成和来源,而非表面上的段落与语句模仿,却总是难达其旨、显其义,带来的结局是:浪费了研究者的良好研究发现,也让审稿人颇为痛苦。虽然我们诟病“做得好不如写得好”的说法,但是“写得好”与“做得好”,确实同等重要,没做好却写得好,那是造假与投机取巧,而做得好却写不好,无疑是巨大的科研浪费。相信本 章能给你以新的启示,明确论文各段的责任与功能,基于此,更自由、大胆地介绍与展示自己的研究发现,并更深入地启发同行思考与跟进该研究。
5、科学精神(第10章)
第10章作为结束,想带大家在科学技术的历史长河中,快速浏览几个特别的名人快照,希望有助于你,从他们洒落于落魄琐碎生活的科研实践中,投射出自己的影子,以尽快调试出适合自己的研究状态和姿势,轻松前行。研究生涯不是洪水猛兽,呼啸而过,而是涓涓溪流,时刻萦绕。若有一颗追随和挖掘真理的赤子之心,任何时候,都是开始的好时候。
“归途,愿伟大思想伴你前行!”
沈福来
“良好研究者养成”项目发起人
2017年5月10日于希腊圣托里尼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