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本医疗】基层医疗“零售化”

8/20/2018

650

8/20/2018 12:00:00 AM

摘要:
基层医疗的作用逐渐加大,这可能会促进基层医疗的零售化。
    老龄化和医疗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会逼迫基层医疗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承担更重要的作用,核心是控制成本,这可能会促进基层医疗的零售化。由于基层医疗的可标准性较强,零售化只要建立在严格标准监督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起到方便看病,节省医疗成本的作用。这或许也是中国基层医疗未来的一种出路。
    基层医疗的零售化正在美国加速发展,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上。第一,降低成本是推动基层医疗零售化的核心动力。快速诊所、紧急处理诊所、远程问诊的崛起,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的价格比传统基层医疗便宜,因而包括雇主、联邦政府、保险公司在内的支付方愿意使用这些服务。第二,零售化让基层医疗的载体和形式多样了。虽然这些领域并不全是新的,但近年来奥巴马推行价值医疗给了零售医疗一个加速度。保险公司、药房、零售商纷纷扩大投资,正因为投资方的多样,在运行上才能不拘泥于医疗的形式,而可以把医疗和日常消费以及商业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让服务走到用户身边去了。

↑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东区闹市地带的一家City Practice Group应急医疗诊所

    零售化对中国的基层医疗推动也会有很大意义。首先,零售化的一大特点是集中采购和标准培训。基层医疗缺乏好医生、设施和必要产品。零售化可以按照统一标准培训医生,这不仅指他们的技术能力,还有他们服务的模式,完全可以按指定标准进行,这对地域差异很大的基层尤其重要。此外采购也可以统一进行,量的优势可以节省成本。
    第二,零售化把需求定位完全交回市场。类似超市的选址,通过人流量和人群特性测算,决定每个选址不同的定位。比如老社区可能更需要康复和上门服务,而年轻社区则可能需要儿科门诊以及下班后延长门诊,商圈则需要快速有效的日间门诊和慢性病管理。就像超市不同门店的供货一样,零售基层医疗需要测算每个不同片区/点的人群分布,进行服务定位。市场会决定每个点的不同特色。
    第三,零售化有利于品牌营销,以及基层和大医院之间合作的谈判。用零售的品牌思路去运营基层非常有利于建立形象,目前的基层医疗在管理上缺乏创新,根本不能和用户互动。只有在建立市场品牌和口碑之后,量能够给基层和大医院谈判的筹码,这样转诊、会诊、专家通道才有可能。
但是,真的要让零售化成为可能,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基层的准入条件是前提。零售的条件是零售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仅限死在医院这个载体上。就好比美国,零售基层医疗的载体可以是超市、药房或者独立职能的点(如紧急处理)。这意味着投资方的准入也需要放宽标准。
    同时,保证服务零售化成功运行的另一个先决条件则是:严格标准化和质量把控。缺乏这一点而放开市场会导致胡乱,而标准化和监督做好了,放开市场就能良性循环。基层医疗相比往上更加复杂的治疗,标准化的难度相对较低。完全可以根据基层的大部分需求,在定价、诊断流程、用药、服务流程和要求上做好标准。
    基层医疗的核心是在用户身边,零售恰恰拥有这样的特质。成为用户生活的部分才能让零售点发挥基础健康管理、长期用户跟踪、疾病管理等更加复杂的功能,从而从长远控制医疗成本。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