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社区医院开设美容门诊!七成人希望在家门口变美,老年人占比30%以上

8/11/2025

小全

5

8/11/2025 1:55:00 PM

本来是带娃做儿保,结果被社区医院的皮肤科圈粉了!之前在三甲医院做痤疮针清 + 照光,流程一模一样,社区医院单价居然便宜几十块,而且人少不用排队
重庆宝妈李女士的社交动态下,不少人留言 "求社区医院医美攻略"。

仿佛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基层医疗机构纷纷开设美容门诊,正以“医疗级安全”为卖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求美”人士。

曾经要花大价钱、跑大医院才能做的光子嫩肤、针灸淡斑等,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搞定。同时,借着基层医疗的东风,悄悄变成普通人的日常消费。

为什么大家扎进社区医院?

现在的社区医院,早不是记忆里的小诊所,而是 变美便利店” :在这里,不用怕被推销套路,不用心疼钱包大出血,更不用忍受三甲医院的长队。医生会耐心倾听需求,甚至唠两句家常,把变美” 变成一场轻松的治愈。

图片来源:小红书

广州的小林就有意外收获。周末陪妹妹去社区卫生院做针清,意外发现中医理疗美容项目,便带60多岁妈妈面诊。医生说妈妈的黄褐斑可通过面部针灸淡化,还针对松弛加了提拉针。整个过程30 分钟,提拉效果明显,单次100,可以刷医保。比买美容院那些看不懂成分的护肤品踏实多了。"

这种 "踏实感",正是社区医院撬动医美市场的关键。

1、价格亲民,医保加持

作为一级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定价天然带着 "亲民基因"。同样是祛斑,社区医院比三甲便宜几十到上百元。更关键的是,针灸淡斑、基础皮肤理疗等项目还能刷医保,让"变美从 "钱包负担变成 日常开销

图源:小红书

2023 年医美人群洞察报告》显示,四级及以下城市尝试医美的人群占比38.4%,超 60% 的医美消费者月收入不足 5000 元,社区医院的平价定位恰好击中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

2、真诚专业,安全感拉满

社区医院的医美服务,始终以“医疗安全” 为底线。医生持证上岗,操作前会详细分析皮肤状况、制定方案,过程中边做边科普,结束后还会叮嘱注意事项。同时依托医疗检验能力,术前还能做血常规、传染病筛查等健康评估,把安全防线拉得更紧。而且“不像外面的机构疯狂推销办卡,价格表就贴在诊室”。

3、便捷高效,适配日常节奏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更倾向“就近消费”,数据显示,75%的轻医美用户倾向选择车程<20分钟的机构。家附近 1-3 公里的社区医院,正好落在“15 分钟医疗服务圈” 里,其“贴近性” 成了天然优势,更易触达目标客群。

不少社区医院为了迎合上班族的生活节奏,专门开设午休、夜间门诊,把变美融进了日常碎片时间。“下班顺路去社区医院,做完顺便去领个快递,就回家吃饭了。” 

4、健康管理,全周期养护

社区医院将抗衰、皮肤修复等轻医美项目纳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侧重长期效果跟踪与风险防控。

中医美容科还能开中药代茶饮、泡脚包,变美同时调理身体,相当于美容 + 养生 Buff 叠满”,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 “由内而外变美” 的追求。

不止 “赚吆喝”,更是为生存

调研数据显示,五成人有皮肤护理需求,七成人希望家门口能做医美。从 世代到银发族,都在拥抱这种 家门口的变美”:

  • Z世代(95/00追求精细化护肤,近 40% 从 16-18 岁开始护肤,抗衰需求提前,热玛吉等医美项目接受度显著提升;"皮肤状态不佳甚至超越情绪、睡眠问题,成为他们的首要健康困扰。

  • 银发族也加入 "变美大军",杭州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美容皮肤科自20222年开诊以来,年接诊量超 5000 人次,其中30%60 岁以上中老年客户,甚至有七八十岁的阿姨。

不止为迎合需求,社区医院扎堆开医美门诊,更多是迫于经营压力。

受医保控费、集采压价、人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常见病诊疗、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基层医院的"老本行"的生存空间整下收窄,不少机构陷入 "流量腰斩、营收下滑的僵局。

"今年门诊量严重下滑,再不想办法,连水电费都快付不起了,必须要找出路了。一位社区医院院长坦言。

而医疗美容,尤其是轻医美项目,恰好成了破局的关键抓手。这类项目不受医保控费约束,自主性更强,且自带"成本可控、消费频次高、医疗风险低的特性。

激光祛斑、光子嫩肤等轻医美项目毛利率可达 60%-80%,远超传统诊疗 15%-20% 的水平,既能短期填补亏空、提供现金流,长期还能跳出 "只靠医保吃饭" 的单一模式,通过 “医疗 消费”双轮驱动,重塑营收结构。

为了让医美业务落地见效,基层机构摸索出一套"适配法则"

一是,需求导向。避开隆胸、隆鼻等创伤大、风险高的复杂手术,优先开展痤疮、色斑、皮肤老化、美白补水等居民需求高,以及设备投入较低、技术易推广的项目,避免盲目追求高成本设备。

二是,资源适配。激活闲置资源,如皮肤科、全科的基础光疗仪、消毒设施,以及有皮肤护理经验的空闲护士,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三是,以医带美。常与全科、皮肤科、中医科等传统科室形成联动,强调"以疾病治疗切入美容",结合慢性湿疹、带状疱疹等社区常见病拓展美容修复服务,形成治疗 美容一体化模式。

四是,场景渗透。儿童体检、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等传统业务已深度嵌入居民生活,医美服务可借助这些场景自然触达客户。例如,为儿童接种疫苗的家长等待时,可通过宣传册了解水光针项目;测血压时,可顺带介绍抗衰项目。

热闹背后,要跨过哪些坎?

但社区医院的医美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医美属于消费医疗项目,并非仅靠持证医疗人员和新增科室即可,开展之前还需弄清楚:客群定位是否一致?团队具备消费医疗的经营意识吗?

基层医疗机构客群多依赖医保报销,对机构的消费认可度低,默认“百元级” 定位,难以承接数千元以上的高客单价项目,若新增项目的目标客群与原有客群脱节,极易陷入 “重新获客” 的困境。因此,新增消费医疗项目的目标客群需与原有业务客群高度重合,或能从原有客群中筛选出有消费力、消费意识的群体。

消费医疗需要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恰恰是传统医疗体系的短板。不少医生习惯了"救死扶伤",对 "变美是刚需的认知不足,甚至对高客单价、服务型、非刚需的消费项目(如追求美观、体验、社交价值)内心抵触。

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传统医疗机构可压缩成本等待口碑积累,消费医疗需高额设备(部分上百万)和装修投入,且设备 2-3 年需更新,折旧成本高。基层医院本就面临营收压力,若低估设备、运营和推广成本,会因客流量不足导致投建亏损,反而加剧经营压力。

从满足 “求美” 需求,到破解基层医疗的运营困境,社区医院里的医美门诊用 “医疗底色” 做美容,既是回应普通人“便利变美”的期待,也是基层医疗在时代里的一次温暖转型。

当“家门口的医美”成为常态,医疗美容才算真正走向 “普惠化”。或许不久后,路过社区医院时,进去做个皮肤护理,会像现在去测血压一样自然 —— 毕竟,最美的状态,本就该藏在便利、专业、踏实的日常里。

下次路过社区医院,不妨进去逛逛?说不定会发现:原来 “无痛变美”只有 500米的距离。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