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由医管”,相信是当下许多公立医院的管理模式。纵观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公立医院,内部的管理团队大多是由医疗专业人士组成的,他们身兼临床医生与行政管理双重身份,一边从事着临床工作,一边又负责医院的日常运营、外部资源对接、人力资源。
“两肩挑”的医生虽然心中明了,这是对于个人临床专业能力的认可,但非“职业化”管理者的他们却在慢慢“深陷泥沼”。困难有三:
1. 不了解管理要领和管理创新,不能够结合医院外部环境制定或调整医院的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
2. 受困于沿袭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管理、运营效率不足,但难以改变;
3. 不了解如何树立医院文化内涵,以及塑造医院外部品牌形象。
本文将介绍美国医院“职业化”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观点。
一、美国私立非营利性医院组织架构
在美国,截止到2000年,私立非营利性医院共计3003家,占全美医疗机构数量的52%,是美国医院的主体。这些非营利性医院依赖严格的层级制度、规章制度和各种管理流程来有效地完成并协调多种医疗活动。
通常层级构成是董事会(governing body)任命一位“首席执行官”(top administrator/chief executives /presidents),即医院院长,并在其下形成彼此独立的医疗队伍(medical staff)和行政管理人员(administrators)。
“首席执行官”接受董事会的委托,对医院的经营发展负责。董事会以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通过医院的“首席执行官”及下属的行政管理人员,对医院管理、经营及外部环境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把握,而对医疗行为没有发言权。
二、临床医生向“管理者”转变并非易事
杰弗瑞(Geoffey Prideaux)在谈到临床医生到“职业化”医院管理者的转变过程,提出了五方面的差异。
第一:技能方面,从临床技能到管理技能;
第二:任务方面,从明确到模糊;
第三:处理关系方面,从局限到广泛;
第四:定位方面,从微观到宏观;
第五:思维方面,从系统化到直觉。
美国卫生管理专业协会认为,实现上述转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
我国“职业化”管理者探索与未来
我国从1997年,就提出“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201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就开展了“职业化”医院院长培训。但显然,建立完整的“职业化”管理者培养制度依然需要时间。
面对当下“收支两条线”政策收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要掌握自我造血能力,而其中学会如何经营医院更为重要。尤其是“两肩挑”的医生们,应主动学习组织治理、管理、经营、运营等有关知识,重视科学管理方法论,才能共建拥有持续行业竞争力和学科竞争力的“企业化”医疗机构。
参考文献:
[1]徐燚,张光鹏,郭岩.从中美两国医院院长任职资格的差异探索医院管理"职业化"途径[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DOI:CNKI:SUN:ZWSG.0.2010-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