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什么:治疗疾病与增进健康之间界线的改变—Day45

Tuesday, March 10, 2020

米尔德丽德,布拉克斯特

健康是什么

519

3/10/2020 9:24:00 PM

除了治疗学上的进展,在这个健康商业化的时代,养生和美容手术盛行,即使是健康的躯体也不得安宁,变成被千预的、可塑造的对象,重塑和改变成为时髦。正如甘斯勒(Glasner 1995:175)所评论的: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身体主要作为裁体用来展示消费物,时至当下,消费主义的逻辑是将身体本身也推入消费的洪流。人们要努力装扮自己的身体,减肥、涂脂抹粉、用整容手术美化鼻子的曲线,美化躯体的每一个角落。实际上,我们必须要花钱购买一个“新身体”。

治疗的目的是将人们的身体从不适恢复到正常状态,保健的目的则是改善身体状态使之获得超过正常状态的能力,但现在二者之间的差异正变得难以区分:

生命状态(个体健康、疾病不过是其中的一些孤岛)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一端的诉求简单到只是想增强记忆,另一端的欲求却可能是人类寿命的无限延续。划定人类的正常状态和描述人类本质的界线的标尺变得模糊了,因此,治疔的方向也随之而变。我们又怎么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然由治疗转变成保健了?(Jones and Whitaker 2009282)

人本主义的历史变迁,扩大了自然王国的边界,且远远超出人类的当下预期,实际上正在滥用技术手段制造“后现代人类”或者“转型中的人类”(Rostrum 2005)。在当下,医学的生活化可以说比比皆是,并被滥用于许多领域,最引发社会关注的莫过于运用生物高技术对躯体功能进行人工“强化”,譬如体育竞赛中运动员使用类胆固醇或者化学性兴奋剂,更为普遍的或许是一些低技术含量的人工(弱)“干预”,譬如在食品中掺入营养素或各种添加剂,社会对于这两类事件的态度截然不同。前者被认为是非自然的,也是非道德的人为扭曲,类似的功能强化及人工干预会导致或加剧竞赛的不公平。而后者则常常在道德上被接纳、被认可,不过,细细分析,它们也可能会带来违拗自然的困境和竞争中的不公平。

对人为的功能干预的主要担忧是,有朝一日人们会通过精神药物,或者神经矫饰技术来随意“修理”大脑。药物可以改变一切,从嗜睡到失眠,从健忘到害羞,以及轻度的抑郁症。治疗与保健的目的区分通常由正常与异常、健康与疾病的分野来划分,但是,现实生活中划分起来很难,如同第一章所介绍的,各种边界缺乏明确的界碑。

用药物去满足某些“生活方式”的偏好(译者注:譬如换肤、变性)迎合了医学生活化的潮流,但与健康目的并无关系,反而将导致疾病与非病之间的界线越发模糊。用于治疗极端状态或正式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多动症、注意力缺陷综合征或嗜睡症发作时出现的白天睡眠过度)的药物,被健康人广泛用于非医学的目的。如:给临床诊断为肥胖症的病人使用的减肥药物被广泛用来维持低体重,用来治疗阳痿症中勃起障碍的药物,被用于各种性滥交中的间隙性功能疲软。另一方面,为改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药物反过来促使诸多新“疾病”的诞生(译者注:如茜茜综合征)。弗克斯和沃德(Fox and Ward2009)指出,我们正面临着日常生活的技术化、药物化。随着商品直销模式的盛行,这样的行为逐渐在法律上被许可,通过日益便利的网购业务,这类非治疗药物很容易流入各种家庭和消费者个体。

很显然,现代医疗新技术不仅模糊了身体与非身体、疾病与非病之间的边界,还带来诸多关于人类关系的困境。弗克斯和沃德(2009:50)描述了问题的根由:

是当代医学的技术化和消费化塑造了过度商业化的社会保健关系,药品不过是连接商品世界与公民消费空间的强大纽带,它们不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制造”出新的疾病与新的疗法,健康也逐渐变成了个体的行为隐私。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