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优劣只能凭感觉?抓住科普本质发展与逻辑,让你学会评估自己科普作品!

9/22/2023

小全编辑

全科之窗|ABC平台编辑

179

9/22/2023 9:55:04 AM

      科普是一个浅显与深奥并存的社会教育活动,浅显于其通俗易懂的呈现方式,深奥于其背后错综复杂的驱动方式。9月21日下午3点,在菊园新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北分中心的会议室里,早早就坐满了前来学习健康科普技能的医生。在经过一轮系统化培训与访谈过后,现场的各位医生基本对于自己的科普方向有了一定的设想。


      回顾第一次培训,殷广林老师向大家系统讲授了科普文章撰写、审核、发布、传播一系列流程的操作方式与注意事项。本期由智医创学院另一位讲师史开天向大家讲授健康科普的概念发展、内涵、困境与创新空间,并重点探讨健康科普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现场学员听讲认真,纷纷表示收益良多。



      01  健康科普概念的由来与思考


      史开天老师首先对于健康科普概念的由来进行了有趣的分享。原来中国的科学普及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其实有三个名称,分别是科普、科技传播与科学传播,这分别代表了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且各有侧重,科普关注的是“传播什么”的问题,科技传播关注的是“如何传播”的问题,科学传播则暗含一种对于科学传播的批判主义,思考“为何传播的问题”。


      了解了健康科普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在当下我们在进行健康科普时,我们依然需要思考健康科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健康科普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健康科普。在大兴健康科普之风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握健康科普的内涵和要点,在保证内容科学性与客观性的同时,不断创新以呈现大众喜闻乐见且易于网络传播的健康科普内容。


      02  健康科普的困境与对策



      史老师指出,当下众多科普创作者对于健康科普的价值识别并不清晰,并且缺乏明确的科普评估标准与系统指导体系。针对以上问题,史老师做了针对性的回答,我们的科普活动需要从结构、要素与空间载体三方面开展创新,即从作品内容、创作技巧与宣传推广着手,例如在传播层面利用传染病模型+3D模型进行探索,以实现通过科学完整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用尽可能短的作业时间,生产高品质的健康科普作品,回答健康科普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03  健康科普线上与线下内容评估



      来到健康科普评估的板块,史老师利用大量的文献与案例对科普内容的评估方式进行了佐证,在《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5~2016)》中,就将评估科普内容质量的六个维度进行了重要性排列,包含内容科学性(30%)、内容趣味性(15%)、内容易读性(20%)、内容互动性(10%)、用户易用性(20%)和资源可用性(5%)。针对菊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推广平台——微信公众号中的微信传播指数(WCI指数)进行分析,指出了评价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的七大要素,阅读总数、所发文章数、头条总阅读数等。


      同样健康科普效果并不仅限于线上内容评估,线下组织的活动同样需要评估与探索。史老师以TEDxChengdu的线下活动为例,指出线下活动效果必须关注的数字指标NPS,即参会者转推荐百分比。提高NPS,才能够提升活动影响力。



      史老师最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介绍,她提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多多思考组织线下活动——例如义诊、讲座、健康脱口秀等活动。在菊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去的科普实践中,以家庭组织的健康科普活动就是非常好的健康科普活动开展思路,如果能够根据科普各要素进行二次设计,将会对社区健康科普活动的推进提供不小的助力。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