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继续讲述,依旧按照我们讲述案例的结构,直接进入本章的案例主题——波伏娃的“第二性”研究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研究者背景
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法国,1908.1.9-1986.4.14)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法国,1908.1.9-1986.4.14),是20世纪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波伏娃于1908年1月9日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正统资产阶级家庭。
波伏娃在感情上一直受到多方面的打击。最早在童年时,父亲对母亲的背叛;青年时期,目睹好友因家庭反对不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而最终抑郁而死;波伏娃与其伴侣萨特的感情也是历经坎坷:在两人相伴走过的五十年中,没有一纸婚约的羁绊,绝大多数在各自公寓里居住,但又彼此保持亲密,双方除了对方外都有情人,且这段四角关系在波伏娃看来完全被花心的萨特主宰,波伏娃经常讨好萨特心爱的情妇并和她们交朋友,对萨特不喜欢的则是十分冷落。种种打击,让波伏娃不再相信婚姻,认为婚姻这个东西必然会带来伤害和欺骗。这种男性完全控制感情的局面让波伏娃很不解,为什么女性就只能占被动地位。正是在这种情感被动的状态下,同时受萨特启发,波伏娃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最后有了《第二性》(1949)一书。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经历对她在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
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巨大冲击,使得西方国家从贵族等级社会向平等化发展。求发展及关注两性平等的西方女权运动登上历史舞台。法国大革命尽管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但那只是男人才享有的权利。法国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到1944年才迟迟获得。法国女权运动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国家。《第二性》的出现正顺应了这种时代需要。
研究目的
波伏娃基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他妇女的观察,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女性的角色和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以唤起女性的觉醒,引导男人去理解女性。
理论基础
波伏娃研究女性问题时,是以其伴侣萨特的存在主义为基础,该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存在,然后才按照自己的思想改造自身,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由自己选择而定的。
第二,人是自由的,他可以通过自由选择、自我设计来创造自身的价值,实现超越。
第三,人与人之间充满矛盾与冲突,一个人总是试图将别人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波伏娃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投入实践应用,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处境、女性角色和地位进行了综合阐述。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第二性》一书被定位为哲学散文,这也是女性主义范式中常见的叙述类型。,波伏娃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等数据采集策略和分析方法,得出其关于女性问题的观点。
01比较分析法
波伏娃通过生物学、人类社会发展史、女性成长历程、不同处境女性等多方面资料的比较分析,纵观了不同历史时期女性地位的变化:原始社会,群体不关心后代,男性的统治不明显;农耕时代,游牧民族在土地上定居下来,土地所有者要求有后代,怀孕变成一种神圣的作用,女人也因此受到崇拜;私有财产出现以后,人们对财产的关心胜过自己的生命,男系亲属关系代替了母亲血统,母亲被贬低到乳母、女仆的行列,父亲掌握大权,并传递给后代,女人属于男人的财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的广泛使用,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而逐渐引发了劳动阶级的解放和妇女的解放。由此,波伏娃指出,女人从来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阶层,事实上,她们没有力图作为女性在历史上起作用。等等。
0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的研究。其内容可以包括书籍、杂志、网页、诗歌、报纸、歌曲、绘画、讲演、信件、电子邮件、网络上的布告、法律条文和宪章以及其他任何类似的成分或集合。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现有的文本进行剖析以便提出女性问题。
03观察法
波伏娃通过对其他妇女的观察,归纳女性问题。
研究结果与研究结论
01主要概念
“他者”概念在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指的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失去了自我意识的人。在两性关系中,“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是男性,而定义和区分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性。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的,而她则是他者。”
“女性气质”,是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她指出,“所谓具有女性气质,就是显得软弱、无用和温顺。她不仅应当修饰打扮,做好准备,而且应当抑制她的自然本性,以长辈所教授的做作的典雅和娇柔取而代之。”在波伏娃这里,“女性气质”其实是一种依附性、被动性和顺从性的结合。
02主要观点
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通过前述研究方法,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打破不平等现象的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观点如下:
一是,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一直都存在,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虽然今日女人不再是男人的奴隶,但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有些家庭看似平等,但若丈夫是一家经济的唯一负担者,这种平等便只是一个错觉。
二是,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原因,包括生理特征、社会制度及文化,最重要的是经济原因。在生理特征方面,女性在体力上相较男性存在劣势,这些劣势给她造成了一些不利的情况,例如,暴力伤害以强迫女性屈服。在社会制度、文化等方面,男性凭借历史文化传统与自己在社会中的优势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法律制度与思想道德体系,形成了有利于男性的父权制文化;且一代一代的男性又都有意无意地加强、巩固着这种制度和文化,并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女性或者缺乏经济自立的能力,或者收入没有男性高,为了能够生存或过上更好的生活,她只好求助于男性,而男性虽然愿意负担女性,却是以女性的服从、依附为前提的。
三是,提出打破男女不平等的方法,比如女人受到和男人完全一样的培养和教育,同工同酬;婚姻将建立在配偶可以随意解除婚约的基础上;母性义务将自愿承担,这就是说避孕和堕胎将得到认可;产假将由国家付给工资,国家将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当然,波伏娃也指出,女人经济地位变化并不一定能彻底解决男女不平等问题,男女之间会永远存在某些差别,但可以在平等中求差别的生存。
研究启示
波伏娃的《第二性》,是西方女权理论的经典之作,获得国际舆论的诸多重视。
但就观点本身,波伏娃的《第二性》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没有看到女性生理上的优势。波伏娃只是把女弱男强的方面拿来比较,认为女性力量等不如男性因而导致女性不如男性;事实上,女性的温柔之处,也是女性与男性相比的优势,使女性适合做些需要耐心的工作。二是,将男性看成剥削阶级。波伏娃在讨论两性地位时,将男性看成是一无是处的剥削阶级,是与女性完全对立的;而事实上,当代许多男性以隐居家中当家庭煮夫为荣,工作上适当减轻压力,在家中适当帮助妻子来负担家务,这样的为对方着想的合作关系,才是两性发展的方向。
购书链接: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