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凌乱了】白衣天使,因你而名——感人的中国护理历史

8/20/2018

739

8/20/2018 12:00:00 AM

导读
1884年,在美国从事护理工作的麦克奇尼,受教会派遣来到上海,参与创建妇孺医院。(中年时期的麦克奇尼,以及1921年76岁高龄的她在上海与妇孺医院护校校长的合影)(八一三抗战时伍哲英领导的救护医院全体护士合影,前排正中为伍哲英)
关键字: 护士 | 白衣天使 | 1918年 | 护理教育 | 护理工作 


  一声“护士”,撑起了那一片天
  1921年5月的上海,春和日丽。在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红房子”的西门妇孺医院里,出现了一位年迈的白人老太太。这位76岁高龄的老人,远渡重洋而来,为的是,在有生之年再看看这所医院的护士学校。她,就是麦克奇尼,中国护理教育的先驱。
  1884年,在美国从事护理工作的麦克奇尼,受教会派遣来到上海,参与创建妇孺医院。一年之后,妇孺医院落成。病人接踵而来,护理工作日益繁重、人手紧缺。于是,麦克奇尼在1887年开办护士训练班,开始培训中国护士。这是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开端。
  十二年后的1896年,麦克奇尼回国结婚。此时,护理教育在中国早已燃起诸多“星星之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福州、上海、北京、烟台、汉口、太原等十多个地区,教会组织都已开始培训中国护士。护理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逐渐生根发芽。
  庐山牯岭,一处凉爽的外侨避暑之地。1909年的夏天,七名外籍护士和两名外籍医师于此聚会,他们成立了中国全国性护理组织——“中国中部看护联合会”。该会之后数度更名,是为“中华护理学会”的前身。来自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的赫特夫人被推举为会长。当时,在庐山,流行尊称已婚妇人为“师母”。赫特的丈夫是弋矶山医院的美国院长赫怀仁医生,所以她就被尊称为“赫师母”。
  1914年4月,赫怀仁医生逝世,赫师母黯然携子返美。而就在那一年的6月,来自全国的24名护士在上海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这24名护士中,23人为外籍,唯一的中国人是来自天津北洋医院的钟茂芳。此前,中国的护理从业者被称为“看护”。正是在这次大会上,由钟茂芳提出,并一致通过,将“Nurse”一词正式翻译为“护士”。
  那顶帽子,爱与信念抗在肩
  1928年1月的上海,虽有些寒冷,但在三马路上的慕尔堂里,却是温暖热闹的。来自全国的116位代表,在此召开第九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
  大会由中国护士伍哲英主持。伍哲英1915年毕业于九江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后留学毕业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回国后,她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伯特利医院等多家医院担任护士长,并创办多所护士学校,终生未婚。此次大会上,伍哲英被推举为中华护士会会长,而此前会长一直由外籍护士担任。因而伍哲英被誉为“中国护士之母”。
  此次大会上,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决议,就是统一了全国护士服装。当时,整个中国的护士服装五花八门,不能很好的体现护士的气质。而在全国的护士服装中,公认北平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服装最为好看、典雅非凡。所以,毕业于北平协和的林斯馨的建议就很有分量。她首先提出统一全国护士服装的建议,并且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将护士帽命名为“白色燕尾护士帽”,洁白的燕尾帽,象征护士职业的崇高、圣洁和荣誉。
  1928年之后,与大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一致,中国的护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在这一时期,由于社会习惯和理念的快速进展,护理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男护士问题”。清末民初,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女护士是无法护理男病人的。因此,在初期的护理教育中,培养了大量的男护士。1918年第四届全国护士大会甚至专门作出决议,规定女护士可以护理男病人。而到了三十年代初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逆转:社会普遍认为护士就应该是女性,男护士反而找不到工作了。1936年,中华护士会不得不成立了一个“男护士问题专门委员会”,以摸索对策。
  在这一时期,南丁格尔精神也日益融入中国护士们的信念。1929年之后,全国各地都广泛开始重视“5.12”的纪念活动。
  块块砖石,筑起了长城万千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上海,已是阴云密布。英国护士施德芬,这位曾经的中华护士会第七届会长,和其他很多欧美籍人士一起,被从日军从汉口押解而来。
  六年前的1936年,位于英国的南丁格尔住宅因修马路被拆除。曾任汉口普仁护校校长的施德芬,向英国护士学会申请获得了一块南丁格尔住宅所拆卸下来的砖头。1937年6月,这块大砖远渡重洋来到汉口普仁护士学校,后来就被龛在护士学校教室正面。施德芬根本还没怎么来得及好好地端详自己请来的“南丁格尔砖”,就被日本人抓走了。
  但是,中国的“南丁格尔砖”,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一块接一块地不断锤炼烧制出来。
  在北平,太平洋战争之后,协和也遭受了灭顶之灾,被迫关闭。协和护校校长聂毓禅,奔波数千里,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成功把协和护校迁往成都复校,并招生三年,为抗战事业输送护理人才。
  其实,早在1937年抗战爆发之初,整个中国就进入到“护士总动员”的状态:护士们踊跃冲上前线参加救护;各地加大护士培训;在妇女界尤其掀起了争当护士支援抗战的热潮。护士与士兵一起,像一块块砖石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长城。在那个时期,护士与士兵一样,成为这个国家广泛宣传和敬重的楷模。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第十五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当时的报刊在报道时,用了四个大字的标题:“白衣天使”!


(中年时期的麦克奇尼,以及1921年76岁高龄的她在上海与妇孺医院护校校长的合影)


(1914年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的代表合影)


(八一三抗战时伍哲英领导的救护医院全体护士合影,前排正中为伍哲英)

(民国时期,杂志上刊登的护士漫画)


(抗战时期,报刊上的大幅宣传照片:光荣的创痕,慈祥的护士!)

(抗战时期,报刊的大幅宣传照片:中国妇女尽一份责任!)


(这本是民国时期的护理教程。平时,在为护理部同仁讲授《近代中国护理发展史》的时候,我通常会把这张照片作为PPT的压轴,诵读此书封面上的文字)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