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凌乱了】精神病人当街暴打幼童谁之过?

8/20/2018

762

8/20/2018 12:00:00 AM

 
导读
昨天,一则陕西洛川男子暴打2岁幼童的视频疯传网络,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人们在同情孩子遭遇的同时,也在反思未能阻止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父母没有看好自己的孩子;有人认为路人太过冷漠懦弱;也有人认为男子的家属并没有尽到监护义务——哪个是更重要的原因?
关键字: 精神病人 | 当街 | 暴打 | 幼童 
陕西洛川男童遭暴打 全县将排查精神病患者
过多地把责任归咎给孩子父母或路人都有失偏颇 
    父母看紧孩子很重要,但“每时每刻”都保持警惕并不容易实现
    之所以有人认为孩子的家长也应该对孩子被打负责,是因为事发时,2岁的孩子是在街边玩耍,而其母在二楼的一家装饰店,并没有在孩子身边。
的确,在公共场所看紧孩子很重要,尤其是孩子只有2岁的时候。但人难免都有疏忽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而精神病人突然冲过来暴打一个两岁儿童,这样的事情很难提前想象,发生的概率也确实很小。一个正常社会不能要求人们时刻提防这种侵害,这种“时刻提防”是对人们提出过高的注意要求。而且,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父母往往同时工作才能养家糊口,这种疏忽往往就更容易出现。就本次事件而言,幼童所处位置就在母亲工作场所的门口,并不算陌生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可以说孩子父母有自己的责任,但对此过多地指责,恐怕意义不大。


男子凶残殴打2岁男童视频截图
    路人“见死不救”确实可能是冷漠胆怯,但想要有所改变客观上也不容易
    这起事件在发生一分多钟的时候,即被附近人群所阻止,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但依然有人认为,此前路过的人没有及早出手,是过于冷漠和懦弱,这样的道德判断也未免显得有些武断。毕竟“小悦悦事件”以来,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不少人意识到“见危不救”确实有一定的心理动因——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小孩往死里打,一个人一辈子都很难遇到一次,“难以置信”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心理学家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向陌生人提供帮助,多数人的心理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是考虑别人需不需要自己帮助;接着是考虑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再然后是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帮助,帮助又会付出什么代价;最后才是决定提供帮助,并考虑帮助的方式。而男子打孩子的过程只有不到两分钟,完成心里步骤并决策对抗这样一个疯狂男子,并不是自认为能做到就一定能做到的。
    也有心理学的实验指出,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但这样的人并不多见。一个好社会鼓励鼓励人们更有正义感,更有勇气,但客观上来说,由于心理机制不会轻易改变,过多地指责路人,意义也不大,期望以后路人都能及时出手,并不太现实。
男子家人确实监护不力,但这是很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不该过多地指责孩子父母、指责路人,那看来精神病人的监护者责任是最大的。然而,这也不尽然。
约16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倾向
    2013年5月1日施行的《精神卫生法》第49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患者所在单位等应当依患者或者其监护人的请求,对监护人看护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这实际上延续了过去精神病人治疗“家庭为主,政府为辅”的思路,虽然符合我国的传统,但在实行过程中却存在不少困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曾发布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重性精神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600万人,而在重性精神病患者中,有暴力倾向的就有10%,这相当于160万人有暴力倾向。
    试想,一个医疗体系比较健全的医院有时都难以看管的暴力型精神病人,一个家庭又怎能看管好?更何况,精神疾病治疗又具有疗程长、见效慢、易复发的特点,许多家庭并没有财力和精力负担起对精神病人的长期管教。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