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社区心理学Day4

Sunday, September 22, 2019

IPR Group

全科之窗|ABC平台

1651

9/22/2019 10:34:17 PM

心理学对于临床医学与全科医学的价值,已经得到医学界的公认。在全科医学逐步深入社区,与家庭进行融合时,进一步从社区@心理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社区,有助于将社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了解它的特征和它的构成要素——家庭的特性。【IPR Group】系统整理和回顾了社区心理学的定义、作用和具体实践,在为全科医生新增一个视角了解社区和心理学的同时,为后续深入介绍心理健康服务高阶技术作一定铺垫!

1.心理学

2.社区心理学

2.1社区心理学概念

2.2社区心理学的发展

2.3社区心理学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2.3.1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2.3.2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2.4社区心理学研究目标

2.5社区心理学研究意义

3.社区卫生领域主要心理学问题

3.1社区卫生预防问题

3.2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心理学应用问题

3.2.1医患交流沟通质量的提升

3.2.2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3.2.3心理问题评估鉴别标准的掌握

3.2.4心理问题评估鉴别标准的应用、干预及转诊转介

3.3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工作

4.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1基本理论观点

4.2主要研究模式

4.2.1三级预防模式

4.2.2交互系统框架

4.2.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4.2.4社会支持研究模式

4.2.5生态系统分析模式

4.2.6赋权研究模式

5.社区心理学在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中的应用

5.1社区心理疾病的预防

5.2社区卫生服务的系统推进

5.3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整合

5.4社区全科医生的成长

6.社区心理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

6.1研究现状

6.2研究热点

7.推荐书目

8.参考文献


5.社区心理学在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中的应用

5.1社区心理疾病的预防

预防是社区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其潜在的含义是:在干预程序中,心理治疗为时已晚——当人出现问题后再去治疗,往往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防患于未然却可能拯救一个人或者一个社区,避免问题恶化。由此看来,社区心理学提倡的是前摄的影响而不是事后的弥补。

社区卫生保健中,一方面,精神类疾病与躯体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一样,应得到适当的关注和预防;另一方面,躯体疾病可能引起心理疾病,二者可产生交互作用,后者往往是患者所容易忽略的,需要给予重视。

5.2社区卫生服务的系统推进

在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临床治疗、康复、护理、计划生育等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遵循“生物-心理-社会”的系统观,以人为本,了解社区居民及患者心理,分类研究居民及患者的需要,提供更全面的基础服务,在必要时给予转诊、转介建议,是现实环境对社区全科医生提出的研究考验。

5.3社区卫生服务的资源整合

在“生物-心理-社会”系统的医学模式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非在孤军作战,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帮助居民或患者找到支持力量,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更为顺利。资源包括:民政、居委、物业、邻里、社区慈善等,以及其他跨越社区的更高层级资源。

5.4社区全科医生的成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上,视野更为宽广,知识结构更为合理。而在临床上,更应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来了解病人的疾病和病史,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综合诊疗方案,提高对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治疗效果。这样,促使临床医学逐步脱离孤立的生物医学模式思维的禁锢,改变过去只见病不见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治疾病而不治病人的严重偏向。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社区医生掌握心理知识,进行交流训练;对病人进行全方位评估,必要时给予转介。这一切都是通往“成熟的医生”理想目标的必由之路,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

6.社区心理学研究现状/研究热点

6.1研究现状

国内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主要学习和介绍西方成果,现实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社区实践涉及并不多。

1)重视学习和介绍美国或西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以“社区心理学”为主题检索到的46篇文献中,大约1/3是介绍美国或西方的社区心理学,如冯增俊的《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冯增俊,1989)、佐斌的《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佐斌,2001)等。

2)主要采用测量或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除了相当一部分综述性的文献和理论研究之外,其余大多是对某一项(或几项)社区心理指标(如城市居民的社区感、某一特定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等)的测量或调查,以及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各种变量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等。

3)研究对社区实践的卷入不深。西方社区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具有强烈的社区实践导向,将个体与其置身于其中的社区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性地预防和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与此相比,国内心理学尽管对重点群体(老年人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干预问题也有一些研究,但大多只限于个体内部或家庭、学校等局部场域,缺乏多水平的系统分析,在深度介入社区生活、促进心理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6.2研究热点

社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的社会心理问题。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的稳定。如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工问题,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的家庭养老或社会老龄化问题,由企业部分内部功能(包括原有的住房、医疗、托儿等各项福利)的外化所带来的社区服务代偿问题,由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造成的“仇富心理”,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政府、开发商、拆迁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等等。

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心理学的专业支持,而传统的实证心理学由于社会实践效度不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

社区心理学研究与实践的目的正在于“帮助制度内或制度外的相对弱势群体或个人掌控他们的环境和生活”(Levine,Perkns,& Perkins,2005)。明确的社会实践导向,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特别是新的质化研究方法如参与研究、行动研究的广泛运用,大大强化了心理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才出现一些有关社区心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来进行梳理,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

1)社区与青少年发展。社区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包括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与矫正。

2)社区老年人的研究。包括生活质量、社会支持、集体效能等相关因素的研究。同时,在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干预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张卫东(2002 )在Lawton理论框架以及先前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上海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其结果说明, 一方面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与客观生活环境质量对其心理健康都会产生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显示老人对生活环境是否满 意可影响其健康生活质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其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证明了社区养老环境对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3)其他社区人群的研究。关注到了社区中的一些特殊人群, 比如离异女性、更年期女性、社区劳务工、亚健康人群、残疾人群等。

本文系“IPR Group”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