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Wednesday, August 22, 2018

2097

8/22/2018 12:00:00 AM

期刊名称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期刊拼音首字母

A

官方网站

http://xuebao.ahtcm.edu.cn/ch/index.aspx

主办单位

安徽中医学院

主管单位

安徽省教育厅

申办级别

国家级

核心入选

中国科技核心(论文统计源)期刊

可下载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审稿周期

1周

发表周期

3个月

发表难度

0颗星

影响因子

0.81

期刊简介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34-1324/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7246。
本刊创刊于1981年12月。试刊2期后,于1982年5月25日经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皖宣字(1982)022号]成为正式刊物,国内公开发行;1987年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1981-1995年为季刊(每季末月20日出版);自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双月1日出版),64页;自2009年第4期页码增加至80页;自2010年第1期内文彩图随文彩色印刷;2011年12底本刊网站开通运行;2012年第4期页码增加至96页;2013年11月1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同意(新出审字[2013]1414号),由《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本刊从1993年起由铅印改为计算机排版,胶印。本刊除早期自办发行外,主要由邮局发行,邮发代号 26-23;国外发行自1989年起交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代理,国外代号 JNSC-44;1999年下半年起改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代理国外总发行,国外代号 BM6534。本刊读者遍及全国各地,并有部分国外订户。
本刊创刊后即组建了编辑委员会和编辑部。第一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毅;副主任委员:陈可望,高光鉴,刘中本;编委由17人组成。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尔鑫;副主任委员:王键;秘书长:马宗华;编委由37人组成。第三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键;副主任委员:彭代银,马宗华;顾问:高尔鑫,刘中本;编委由43人组成。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键;副主任委员:彭代银,李泽庚,刘新跃,马宗华;顾问:高尔鑫,刘中本,杨任民;编委由45人组成;还聘请了13位国内知名专家担任特聘编委。学报编辑委员会对学报的发展及编辑出版工作起到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本刊编辑部开始名为编辑室,1993年更名为编辑部。本刊编辑部实行主编负责制。编辑部负责人先后有刘继武(主任)、张笑平(副主任)、王乐匋(主任)、吴沛昌(副主任)、马宗华(主任)、吴达武(主任)、周美启(主任)、姚实林(现任主任),编辑和编务人员先后有刘继武、张笑平、吴沛昌、夏学传、杨永持、马宗华、吴达武、邹守云、姚实林、许霞、曹健、张倩。目前编辑部共有3名专职编辑,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均为高级职称。
本刊坚持“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办刊方针,内容上突出中医药特色并体现安徽地方特色。经过对栏目不断调整,目前基本固定的有理论研究、文献研究、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实验研究、方药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其中,新安医学研究等栏目在全国独具特色,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本刊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术交流的窗口,在反映本校、本省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与经验,促进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和造就中医药人才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本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1989年获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8年获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1年本刊编辑部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网站奖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另外,本刊编辑人员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省科技厅、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
本刊被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武大版)》),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

期刊稿约

一、投稿简则
1.本刊恪守“至精至诚,惟是惟新”之校训,崇尚学术求真,致力于传播科学文明。目前已启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万方数据库“文献相似性检测”系统,本刊来稿均需上传至上述检测系统进行检测。请广大作者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将论文编入以上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否则视为同意。
3.来稿应涉及与中医药有关的内容。
4.稿件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精练,数据准确,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5.来稿应是Word格式(应另存为较低版本,以Word2003和Word2007为宜),正文用五号宋体,表题、表格正文、表注用小五号宋体,行距1.25倍或1.5倍。来稿不要分栏。作者简介及基金项目可在文末注明。
6.简化字以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外文必须分辨出大小写、上下标、正斜体,非英文要注明语种。
7.图表应有自明性,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表格用三线表。照片要清晰,病理切片应注明染色方法,显微镜照片应注明放大倍数。图表均要有图题、表题。应单独提供jpg或tif格式的图片,像素不低于30万(最好120万以上),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图片名称与正文中一致,将所有图片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压缩后保存备用(投稿时无需同时上传图片,需要时编辑将通过电子邮件与作者联系)。图中不要植入任何文字或标记,若有文字或标记,请标注在打印稿上,由编辑部进行技术加工。彩色图片将随文彩印。
8.文内标题层次一般不超过3级,一律用1、1.1、1.2、1.1.1、1.1.2等标识,均顶格写。
9.来稿应附3~8个关键词。对3000字以上的论著请附200字左右的结构式摘要(理论研究不要写成结构式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同时附英文文题、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作者单位译名,以及与中文摘要相一致的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10.本刊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应使用国际符号。
11.数字用法请按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书写。
12.正确使用名词术语。现代科学名词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为准,中医名词可参照《中医大辞典》和有关教材;药名应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名称为准。
13.文稿中若引用他人观点和数据,要注明出处,并列入参考文献。请莫用脚注或尾注著录参考文献,因为这样不利于编辑加工。
1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必须排序,应注明每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第一作者还须提供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是否为研究生导师等方面的信息。通信作者应注明联系电话及其电子信箱。
15.来稿若是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论文,须附本单位介绍信,表示同意公开发表,对论文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若是各级基金资助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成果的论文,请在首页下方或文后标明。基金项目应注明项目编号。
16.来稿若涉及统计学处理,请注明统计学方法。
二、其他注意事项
1.本刊以发表研究性论文为主,注重实用和提高。对于不符合本刊栏目要求的论文,编辑初审时会直接退稿。
2.本刊审稿周期为2个月以内,在此期间请莫一稿多投。若需撤稿,请予声明(可发电子邮件至ahxbbjb@163.com)。作者可在作者中心登录后对稿件进行查询,若长期未审回,请致电(联系电话:0551-65169048)或发邮件查询。
3.每次来稿请仅投1篇,不要一次投稿两篇以上。
4.在读研究生投稿,应先将论文送给导师审阅,在导师修改完善以后再投稿。
5.退修后长期未修回且无任何回复者,将作退稿处理。
6.本刊不收加急费和审稿费,酌收版面费。
7.一般按照论文的录用顺序发表论文。若作者急于发表论文,投稿时应特别说明。

投稿方式

ahxbbjb@163.com

独家点评

期刊评分

版权所有 ©2018 智医创工具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48712号-4

* 您的姓名:
职务:
公司名称:
联系邮箱:
*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
* 信息标题:
* 信息内容: